详细说明
宋代哥窑遗址至今未发现,成为一个有趣的历史之谜。哥窑主要陈设瓷,多仿古铜器造型,如贯耳瓶、菊瓣盘、兽耳壶、弦纹瓶、长颈瓶、立耳三足壶、鼎式炉、无足洗、葵口洗、葵口碗等。
哥窑瓷胎体非常坚密,呈深紫灰色、灰色或土黄色;釉色较多,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施釉较薄,温润似玉,瓷器表面有一层不很亮的酥油光,并有较大的黑色及较小的黄色开片,俗称“金丝铁线”。
哥窑瓷器既有试烧的,也有垫圈的。世传哥窑瓷器既有支烧的,也有垫圈烧的。传世哥窑瓷胎厚釉薄,釉色种类较多,有沉香色、淡白色、杏黄色、深灰色、黑色等,釉面不明亮,温润如玉,有一层酥油光,紫口铁足现象很少。哥窑的瓷胎敲击起来,没有悦耳的金石声,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声。
宋哥窑双耳壶:通体呈八棱形,颈两侧各有一贯耳,铁色的足端和布满器身的金丝铁线片纹,充分显示了中国瓷器的特征。
1.香港恒雅---提供最权威的专家鉴定(藏品对可开具鉴定证书)---全国可用
2.藏品保真到代价格高可委托---香港恒雅---参加北京嘉德拍卖
仿哥窑瓷器始于永乐末年。据《黄明纪略》记载:明仁宗当太子时,曾令人成功地仿成哥窑瓷器,但永乐仿哥窑器,至今未能找到传世品。署成化款的仿哥窑瓷器在北京和台北两地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质细洁、白净致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黄两种,釉色华润,光泽度很强,开片整齐。
万历时,民窑仿哥窑瓷器精品不多,釉面肥润,开片浅显细碎,有的还饰以青花或褐彩纹饰,清雍正时景德镇又恢复仿哥窑瓷器生产,制作精良,既有大小纹片错落有致的“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大纹片或小纹片,釉色以深浅粉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铁足”,瓷器胎质较厚。乾隆以后继续仿烧,多书本朝款。清代在仿哥窑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蓝釉哥窑、绿釉哥窑和堆花铁砂青铜器纹饰的品种。民窑仿哥窑盘碗,底有七个酱色支钉,俗称“七星盘”,为雍正及乾隆早期产品。
仿哥窑产品自清至今,一直未断,但其精品仍为官窑所出。清末时仿哥窑产品也不少,但总的特点是精细程度不够,略显粗糙。真的仿哥窑产品釉色并不统一,而清末仿品则颜色基本以米黄色为主。造型也变得越来越离奇,放到后来,干脆在底款刻上“成化年制”。20世纪80年代,中国瓷器仿古狂风大起,出现了一大批仿民国的粗制滥造产品,且价格比新瓷高出几倍,但世界并没有多大价值。当代仿哥窑产品多为浙江所出,真正仿的好的未出一件,主要是因为仿制者手中没有真正的宋哥窑实物,只能照图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