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拍卖百度

名称:瓷器拍卖百度

供应商:香港华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价格:面议

最小起订量:1/1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吴中路369号美恒大厦10楼(整层)

手机:15821253063

联系人:叶总监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81178369

更新时间:2015-11-06

发布者IP:180.168.111.122

详细说明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1] 。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制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在中国,“瓷器”一词最早见诸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瓷”这个字在汉以前指“瓦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瓷”为:“瓦器,从瓦次。”。《隋书》何稠传》记载的“匠人无取清意,稠以绿瓷为之”。当时的绿瓷应该包括我们今天称呼为青瓷中的某些釉色玻璃质感很好的制品。磁县博物馆已有收藏,但当时不称“青瓷”而称“绿瓷”。

  “磁器”一词早见于唐代文献记载内。当时磁、瓷的使用也分别得比较清楚。如《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邢州巨鹿郡土贡磁器;越州会稽郡土贡瓷器。”。

  当时磁州的一些窑场都会生产到唐代。那么磁器的最初出现很可能同越器、邢器等名称涵义一样,指的是磁州所产陶磁器。当然“磁器”也可能泛指整个河北南部一带的产品。这种磁器与瓷器在外观上肯定有区别。因此《新唐书》才以不同称谓加以记载。《唐书》《地理志》中记载“土贡延埴盎缶”当时磁州属于河北管辖,似可旁证“磁器”也包括盎缶类产品。在实物资料方面,磁州的临水曾经发现唐代窑址,墓葬出土过许多唐风陶瓷,其中有青瓷,又有化妆白瓷、酱褐釉瓷。这些都可以纳入“磁器”范围。

  由于磁器产量巨大,不仅行销范围扩展止整个中国北方,官民具获其益,还有许多输出国外。导致文献记载中出现以“磁”代“瓷”现象,建构出内涵丰富的“磁器文化”。自宋代后“磁”“瓷”开始出现混用现象。

  元时陶瓷文献广泛使用“磁器”的称谓来指胎体坚固的陶磁制品,而不大再使用“瓷”字。元学者耶律楚材在《佩文韵府》卷96。〈七蜀钵脱。磁钵条》中咏道:“累累山果映磁钵,薄薄浊缪半瓦壶”。《元史》记载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亦用“磁”字。(然,近年来,景德镇部分学者在文章中把《元史》中设立的“浮梁磁局”,恣意改写史料为“浮梁瓷局”。真可一晒)在彭城出土的一件元末明初的《西江月》词文枕上,彭城磁州窑仍然保留了“礠窑”之称谓。宋、金、元、明、清时期,我国各地许多生产陶磁的地名也统统使用了磁器的“磁”字,如山东的“磁村窑”,福建的'磁灶窑",宁夏的"磁峰窑",“磁器”用语风靡世界。

  明代随着彭城窑场在中国北方陶瓷生产中心的确立,关于磁器的记载渐趋丰富。“磁器”一词得到各种解释,有了特定与明确含义。明代学者曹仲明《格古要论》中指出:“古磁器出磁州”。指出明代之前古磁器产地在磁州。产品“佳者与定相类,但无类痕。亦有划花、绣花,素者价高于定器”。明《彰德府志》记载为:“彭城,在滏源里。居民善陶缶罂之属,或绘以五彩。”。指出磁州的陶瓷还有五彩陶瓷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