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其中6次提及BIM:
1、建筑业现代化系统系统推进:积极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共培育市级BIM示范基地55个、示范项目39个。
2、行业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积极推广BIM技术应用,建成基于BIM技术的南京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试点推动南京市建设工程BIM智能审查管理系统建设,强化BIM技术在勘察设计、工程审查、验收交付等领域的集成应用。
南京城乡建设启航新征程
今天,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本次大会,是在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五年来,全市城乡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扣“强富美高”新南京总要求,聚力建设首位度高的省会城市、影响力强的特大城市、国际化程度高的历史文化名城、幸福感强的宜居宜业城市,城乡基础设施能级、宜居环境品质、民生服务保障以及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水平均得到大幅提升,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城乡融合“大格局”加快构建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拓展
全市建成区面积达868.3平方公里,“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都市区布局更加明晰。江南、江北双主城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有效拓展。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顺利完成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任务,城镇道路、供水、排水、燃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区路网密度达8.04公里/平方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97.7%、燃气普及率99.68%,自来水用水普及率保持100%,城乡供水深度处理实现全覆盖。
新市镇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完善,新镇区建设与老集镇整治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日趋成熟,共实施小城镇建设整治项目343项,启动石湫、淳化、汤泉等省级美丽宜居小城镇试点建设,桠溪、白马、竹镇被列入全国重点镇,桠溪列入首批“中国特色小镇”,竹镇入选全国景观旅游特色名镇。
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显著
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区约2300平方公里,实施10大类建设项目1407个,江宁谷里-横溪、高淳桠溪-漆桥、浦口老山北麓-滁河南岸、六合竹镇-金牛湖、溧水白马-无想山五大示范区全面建成。
全市共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337个,20多个村获评“中国最美乡村”“中国最美田园”等国家级荣誉;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8个,完成39个省级传统村落和46个传统建筑组群实施保护项目建设。农村贫困家庭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全市4155户农村贫困家庭存量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并实现“动态清零”。
二、城市交通“脉络图”日益完善
枢纽门户功能加快凸显
南京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获批,南沿江城际铁路全面开工,全市铁路运营总里程476公里,线网密度全省第一,可实现与省内8个设区市直通及全国24个省会城市快速通达,沪宁杭合形成“一小时高铁交通圈”。
市域公路网络不断完善
实施宁马、宁合、宁宣、溧高等新改建工程,“环+放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加快贯通,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高速公路总里程538公里,面积密度位列全省第一,完成122省道、341省道溧水段、328国道雍庄至龙池段等,基本实现“干线公路连街镇”目标。
市内道路通行能力持续提升
过江通道建设全面提速,建成江心洲长江大桥和上坝夹江大桥,开工建设和燕路、仙新路、建宁西路、龙潭等4条过江通道,建设数量为前十年之和,全市过江通道建成10处12条,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跨江通道体系。
建成纬七路东进二期工程,红山路-和燕路、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机场二通道等项目加快推进,“井字内环+绕城公路环”的城市快速环线实现闭合,快速路里程达351.46公里。加快打通跨行政区“断头路”,开展城市道路小微堵点改造,道路通行能力不断提升。全市人均道路面积25平方米,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三、生态保护“成绩单”亮点纷呈
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
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总体要求,集中清理整治长江岸线利用项目226个,清退沿江生产型岸线超30公里,完成沿江造林1万多亩,湿地修复1.7万亩,长江二桥至三桥间滨江风光带基本贯通,城市亲江空间品质再上新台阶。
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逐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除已达标排水分区内项目外,全市建成区范围内海绵城市项目共计748个,总面积182.34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建成区面积比例达21%,圆满完成省级试点工作任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初显。
着力提升建筑垃圾处理能力
系统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制定出台“1个政府规章+1个实施意见+3个配套文件+5个技术导则”系列政策文件,2020年全市拆建垃圾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干化处置、装修垃圾处置利用试点得到有效推动。
四、美丽古都“新容颜”有力彰显
城市面貌加快改善
实施了新一轮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美化、净化、序化、亮化城市空间,聚焦公共空间、贴近百姓生活,城市精细化管理专项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完成主次干道整治53条,背街小巷整治266条,建筑立面整治1138.6万平方米,以及完成1973条背街小巷精细化达标治理,创建5条省级示范道路、38条市级示范路和39个市级示范社区,有力改善了道路街巷的硬件设施和环境面貌。
功能品质有机更新
系统践行城市更新理念,推动重点区域有机更新,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通过“设施嵌入、功能融入、场景代入”式改造提升,着力打造沿长江、沿城墙、沿秦淮河、沿历史街巷的城市特色空间。
完成明城墙沿线、秦淮河沿岸环境整治提升,擦亮南京世界级文化名片;加快推进颐和路、老门东、评事街、小西湖、百子亭等历史地段保护建设,塑造城市历史文化地标和市民文化休闲空间;实施夫子庙、湖南路、鼓楼、新街口等城市窗口地区环境提升,打造喵喵街、银杏里、水木秦淮等一批主题街巷、特色街区。
启动“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规划建设,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加快构建15分钟市民文化生活圈,搭建“Live南京”城市直播平台,彰显历史风貌与现代都市融合共生的城市之美。
综合管廊建设稳步推进
稳步推进管廊建设工作,圆满完成省级试点工作规定的任务要求,有效解决了“马路拉链”、“空中蛛网”等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难题。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建成管廊超过70公里,综合管廊总里程突破100公里,居全省首位。
五、建筑业发展“新动能”源源不断
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
建筑业产业规模和效益持续增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全市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3万亿元,年均增长10.76%,在全省市场份额平均占有率达12.5%,超过规划目标2.5个百分点。
全市建筑业企业数量增至4911家,特级资质企业增至16家,一级资质企业增至487家。“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累计达到7270.74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34.15%。
建筑业现代化系统推进
完成“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创建任务,全市累计开工装配式建筑项目超过320个,总建筑面积达2702万平方米;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当年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从2016年10.34%上升至38.2%;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建筑面积和比例均居全省首位。
完成8项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2项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38项市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建设,超额完成规划目标。积极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共培育市级BIM示范基地55个、示范项目39个。
绿色建筑品质持续提升
全面落实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全市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378个,总面积5603万平方米。新增节能建筑面积9746万平方米,已建成超低能耗建筑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南京作为“国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于2016年在全国率先通过验收,“南京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建设”特色项目于2017年获批“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十三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累计达3239万平方米。
六、行业改革“实验田”硕果累累
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南京品牌”。2016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不见面审批”;2017年推行施工许可电子证书;2018年实现项目审批制度改革“864”改革目标;2019年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上线运行;2020年采用告知承诺方式办理施工许可,在疫情期间保障建设项目审理实施;2021年,施工图审查与消防设计许可 “一次申报、全程网办、并联审查、同步发证”,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全覆盖”。
行业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完善了以“四库一平台”为核心的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一体化平台,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综合评价,并开展动态信用评价探索,进一步加强信用评价管理。
积极推广BIM技术应用,建成基于BIM技术的南京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试点推动南京市建设工程BIM智能审查管理系统建设,强化BIM技术在勘察设计、工程审查、验收交付等领域的集成应用。
智慧城建系统初步建立
全面开展智慧工地平台建设,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创新工程监管和项目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了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水平。
今后五年是南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起步阶段。城乡建设工作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强富美高”总目标,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聚创新之能,乘开放之势,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