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佛像拍卖记录

名称:定安佛像拍卖记录

供应商:古玩古董鉴定收购

价格:面议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坂田

手机:19564183623

联系人:王经理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03375344

更新时间:2024-06-20

发布者IP:36.4.243.10

详细说明
产品参数
品牌:哈布斯堡国际拍卖
公司行业:古董拍卖
年代:可咨询
产品优势
产品特点: 佛像是华人接触最广、最久的雕塑艺术,佛像无疑支撑着古代中国的整个雕塑体系,代表着一个时代最高的审美。在众多艺术品门类里,也唯独购买佛像会让人毕恭毕敬地说一声“请”。在二十年前,佛像收藏还仅仅是杂项专场中的一个小门类,如今佛像专场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大项,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人气最高的专场之一。
服务特点: 哈布斯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起源於19世紀的哈布斯堡家族。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 ,是歐洲歷史上支系繁多的德意志封建統治家族,主要分支在奧地利,亦稱奧地利家族。祖系日耳曼人中的一支,祖先來自法國,最早居住在法國阿爾薩斯, 後來向東遷移至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並逐漸擴張到整個德意志地區。11世紀初,由於該家族的主教斯特拉斯堡的維爾納建立鷹堡(哈布斯堡),其家族便以哈布斯堡為名。統治時期從1282年起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是歐洲歷史上統治時間第二長、統治地域最廣的封建家族。

  定安佛像拍卖记录

  佛像作为鉴定来说有一个形式和种类,泥塑、石雕等等很多。作为工艺来说,不同的工艺有不同的特点。泥塑、木雕、石雕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佛像的收藏和鉴赏,可从五个方面来认识。

  认识层面

  一、佛像收藏有知识方面的意义,可以研究佛家的历史和思想,毕竟是佛教的载体。

  二、有助于研究古代的历史。通过佛教可以研究古代的历史,古代的历史很多和佛教有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政策的制定都和当时佛教有直接的关系。

  三、有助于研究古代的雕塑艺术。

  四、有助于研究古人的审美情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汉地佛教,每个佛教神态都不一样,面貌就是反映了那个时代,不是说衣服,而是面相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一种审美。唐代是以丰腴为美,唐代西安的陶甬就是那样,佛像反映的就是那个时代的审美。其他的时代也是一样。哪个时代以什么样的一种面貌为美,从佛教身上都可以看出来。所以,佛像不只是反映了佛教的神圣性的东西,它是从来没有脱离世间社会的,它是世间人创造的,必须要带着世间的烙印,同时佛教的宗旨是迎合和普度众生,所以必须有世间的方式来引导。这是佛教的特点,必须要引用世间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引导众生、来说法,这是借鉴世间的形式。

  藏传佛教有一本书写到,当时请了一个尼泊尔的工匠造像,说我们造什么样的像,赤松德赞说你就挑选吐蕃最美的男的和女的做模特,这肯定不是外来的形象,用一个外来的形象造像,中国人肯定不接受。比如我们去南美看到的耶稣和欧洲的耶稣就不一样,就是这样的道理。佛教就由被动和主动的改变形象和世间的审美保持一致。

  五、有助于研究古代政治、经济的情况。

  六、有助于研究古代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会影响到造像,像明代宫廷造像,西方人对明代永宣造的合金成分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创造,被认为相当于铜器史上的文艺复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过去说宣德炉是红铜,但其实都是黄铜,外面的皮和壳都是做出来的,底子都是黄铜,皮壳是做出来的,这让收藏界的人争论了很多,哪有那么多的红铜,都是黄铜,被人们混淆了。笔者曾经翻书一看,发现史料有那么大的错误,这就是史料传抄过程中的不严谨,前后矛盾。

  内地人士收藏佛像大约是在 90 年代中期以后,集中出现较大资本和大量收藏与投资者是在 2000 年以后。尤其自 2006 年,“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佛像”在香港苏富比以 1.166 亿港币的高价落槌,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价格贵的金铜佛像后,这个的收藏门类就一直保持着稳步升值的步伐,收藏人群也不断扩大。纵观近年来的拍卖纪录,不难发现佛造像市场日渐升温的收藏、鉴赏和研究价值。2013 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被内地藏家郑华星以2.36 亿港币的天价竞得,同时刷新了中国单体佛像造像成交纪录。

  此尊上乐金刚头戴花冠,发髻现化佛,一头两臂三眼,双手持金刚铃和金刚杵拥抱明妃结吽迦罗印,左脚下踏黑夜女神,右脚下踏威罗瓦,踩踏的都是印度密教神祗。明妃同样为一头两臂三眼,屈左腿拥主尊,双手分别持金刚钺和嘎巴拉碗。主尊身上披挂人首友鬘和璎珞珠串,帔帛于身体两侧飞扬而起,动感十足。单层覆莲台座,上饰圆润的连珠纹,莲瓣秀长饱满。上乐金刚身后有舟形透光,其上雕刻火焰纹,寓意上乐金刚无上无边的法力。造像选材,石质黝黑发亮,整体精湛工艺,人物形象生动,是早期石雕作品中的杰作!

  从此尊造像的外貌特征和艺术特点来看,我们能一窥早期尼藏佛教艺术的风采神韵。首先,此尊造像面部特征虽然被后期彩绘遮盖,但其方圆的脸型、宽广的额部仍然带有尼泊尔造像艺术的特,尤其是五官的位置整体偏下,这一特点在早期尼藏艺术的造像和绘画中表现得为明显,萨迦寺、夏鲁寺都藏有大量实物遗存能够验这一点。至15世纪上半叶,西藏本土艺术开始逐渐显露,这种具异域特的面部表现开始向反映藏民族审美转化,并完成造像本土化的改造;其次,造像主尊所穿袈裟紧贴躯体,仅在衣领、衣袖的边缘铸出连珠纹用以表示袈裟外形,为典型的萨尔纳特式衣纹。此种衣纹样式在南亚地区造像中为常见,后传入西藏,被广泛应用于藏传佛教造像之中,堪称古印度造像与汉地造像的大区别之一。15世纪后,伴随汉藏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藏艺术开始流行,汉地传统层叠衣褶的服饰式样被广泛应用于藏传造像上,萨尔纳特衣纹样式逐渐减少并日趋程式化,此种纯正的萨尔纳特衣纹样式已不多见了;再次,主尊肌体光滑劲健,富有力度,手脚刻画生动细腻,这些特点在国内外公私机构收藏的马拉时期造像中均有发现。此尊造像衣领上的稻叶纹饰也是13-14世纪十分流行的衣领表现方式,14世纪之后,尼藏艺术的装饰化风潮达到顶峰,繁复华丽的卷草纹饰开始取代这种稻叶纹饰成为尼藏佛教艺术的主流。这些艺术特征使我们对这尊造像的时代和风格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将其归属于13世纪尼藏风格造像作品的依据十分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