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佛像拍卖平台

名称:宿迁佛像拍卖平台

供应商:古玩古董鉴定收购

价格:面议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坂田

手机:13166003459

联系人:李总(微信同号)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199749386

更新时间:2024-01-10

发布者IP:36.4.243.10

详细说明
产品参数
品牌:哈布斯堡国际拍卖
公司行业:古董拍卖
年代:可咨询
产品优势
产品特点: 佛像是华人接触最广、最久的雕塑艺术,佛像无疑支撑着古代中国的整个雕塑体系,代表着一个时代最高的审美。在众多艺术品门类里,也唯独购买佛像会让人毕恭毕敬地说一声“请”。在二十年前,佛像收藏还仅仅是杂项专场中的一个小门类,如今佛像专场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大项,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人气最高的专场之一。
服务特点: 哈布斯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起源於19世紀的哈布斯堡家族。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 ,是歐洲歷史上支系繁多的德意志封建統治家族,主要分支在奧地利,亦稱奧地利家族。祖系日耳曼人中的一支,祖先來自法國,最早居住在法國阿爾薩斯, 後來向東遷移至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並逐漸擴張到整個德意志地區。11世紀初,由於該家族的主教斯特拉斯堡的維爾納建立鷹堡(哈布斯堡),其家族便以哈布斯堡為名。統治時期從1282年起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是歐洲歷史上統治時間第二長、統治地域最廣的封建家族。

  宿迁佛像拍卖平台

  佛像收藏与鉴定的技巧

  一、按真品仿造 其又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以真品翻模制作。这种用真品做模再翻新的作伪法,乍一看整体很像,但拿在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轻的感觉,铜质也很生硬,锈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鎏的金,光泽极不自然。古代是用水银法鎏金,色泽很沉稳,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虽然经过长期的磨蚀会露出铜胎之色,但古意盎然,这是仿品无法比拟的,翻模的伪品往往在细部上交代不清。

  (2)以真品为范本重新制作。这些伪品往往以比较著名的真品为范本,而且多是以图录照片为参考。因为是参照平面复制立体,缺乏立体感和细部的把握,特别是佛像的背面、底部、局部纹饰,更会给人貌合神离的感觉。

  (3)按传统技艺制造新佛像。这里主要是指产自西藏地区的新佛像,还包括一些法器。西藏地区与临近的尼泊尔具有数百年的佛像制作历史,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工匠们,仍然忠实地遵循古代流传下来的 方法 在制作着各类佛像,他们并不是作伪图财,而是供给信徒崇拜的偶像。所以他们的作品合乎佛教教理,加工之传统技法世代相延,有一整套标准的制作程序,自明清以来几乎不变。这些佛像原本不是作伪之品,但有些古玩商将这些佛像加工作旧,以奇货自居而索取高价,这就另当别论了。

  第三类早期佛像,主要指七至十三世纪的藏传佛像。在我们统计的排名前十佛像中,只有两尊这样的佛像,分别是2005年苏富比拍卖的辩才天女和弥勒菩萨铜像。别看拍卖纪录不多,但市场认知度好,而其自身价值更是无庸置疑。这类佛像风格古朴,造型独有一番艺术韵味,让人百看不厌,越看越有味道。重要的是,在它们身上烙印着多种外来艺术因素,体现了多种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见了藏传佛像艺术由外来向本土发展演变的过程,在藏传佛像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长期以来,这类佛像主要流行于西方市场,而且受青睐,价格一直不菲。近年来,国人已开始关注这类佛像,但是市场热度和价格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我相信,这类佛像很快会进入国内佛像艺术品市场,受到我国佛像收藏和爱好者的追捧。

  随着帕拉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国力的发展,帕拉风格的艺术形式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开始不断向外传播。对喜玛拉雅周边乃至整个亚洲范围内的佛教艺术都产生了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西藏地区更是首当其冲,在西藏地区的佛教艺术中帕拉风格曾经风靡一时。眼前这尊造像可谓帕拉艺术的精典之作,其造型优美,结构复杂,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主尊观音菩萨舒展坐于莲花宝座,菩萨额头宽广,发际线偏后,长发束成高高隆起的发髻。头戴三叶宝冠,冠叶小巧,耳边有凸出的扇形冠结,宝缯U型飘扬而上。耳垂花珰,面庞饱满,两颐丰润,眉眼细长,深眼窝、高鼻梁,面容为俊美,表现出南亚人的容貌特征。目光下敛,嘴角略露微笑,形象生动,呈现和煦慈悲之态。

  种类繁多的佛造像,从题材来分,有释迦摩尼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师佛、地藏王菩萨、弥勒佛等 ;从地域传承来分,有藏密、汉传等 ;从材质来分,有金、铜、石头、木头、泥塑等。综合来看,金铜、木质佛像是目前业界认主流藏品,市场又以中国早期汉地造像和元明清官制藏系佛像拍卖价格高。印度东北部帕拉时期十二世纪黑石世尊观音像 不过,虽然中国有很深厚的佛教文化,但佛造像早的收藏家来自欧美和日本。20 世纪 60~70 年代,收藏佛教工艺品的藏家主要以外国人为主。纽约苏富比从1967 年开始就设有东南亚的造像专场,1970 年开始推出“印度、喜马拉雅艺术专场”,直到2014年才改名为佛教艺术品展销活动,包括东亚、南亚金铜佛、唐卡、石佛等。而日本人、新加坡人和中国台湾藏家开始收藏佛像的历史则可追溯至 20 世纪 80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