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鉴定+V:HBSB1826
造药师佛像
康熙二十一年
本文选自2012年2期《收藏》杂志的佛道二教造像专题,请君悦赏。
在中国漫长的佛教造像历史长河中,值得介绍的历史阶段有很多,如:北魏迁都前后的造像,中晚唐和五代造像,明永乐、宣德宫廷造像,等等。而清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最终衰落的时期,清代的佛造像在北方依然是以西藏系统的造像为主流,南方汉族的传统手法雕塑日见衰退,不复振作。
双身持金刚像
康熙年造
清代的民间佛像艺术也和清朝政府的统治一样,在乾隆朝以后,江河日下,乏善可陈。但清朝从康熙年起也效仿明朝的做法,在北京紫禁城内的造办处监制了许多金铜佛像,加之乾隆皇帝本人也信奉藏传佛教,亲自过问佛像的样式,故而该朝佛像制作精美、细腻,体现了宫廷的审美趣味,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另一方面,由于乾隆年间铸造的金铜佛像数量太大,乾隆帝为了做佛事或为母亲祝寿,一次即动辄铸造成千上万尊,致使佛像制作工艺渐趋简率,千篇一律。比较起来,康熙朝佛像的艺术性较之乾隆朝更高些。
长寿佛像
康熙年造
考究的康熙朝造像
康熙朝佛像的面相丰圆适中,较为秀美,尤其是双眼的塑造是写实性的,上眼睑呈弧形,略有上扬的感觉。菩萨像的帔帛从双肩下垂,又优美地向两侧甩出,然后缠绕双小臂,通过双臂再双双复搭于台座前成垂带状。
此时的莲座高度一般偏低,莲瓣饱满,花形亦较宽肥。纹饰一般为两层,里层莲瓣起伏很高,呈凸起的椭圆形,上又饰有3朵卷云,纹样优美生动。
大威德金刚像
乾隆早期造
在康熙时代早期,莲瓣纹的装饰手法是满布台座一周,时代愈往后,台座背面的花瓣逐渐简略,变成一块如意云头开光。到乾隆时代,已基本上将背后的莲瓣省略不做,仅剩正面的莲花装饰,满莲瓣的莲座几乎见不到了。
数量惊人的乾隆朝造像
雍正朝的宫廷造像大概是因为雍正皇帝提倡节俭之故,带年款的极为少
见,目前仅见有一尊带年款的金铜佛像,造型介乎康熙与乾隆朝之间。弥勒菩萨像
雍正年款
乾隆朝制作的金铜佛像数量远远超过康熙朝,由于乾隆朝的金铜佛像数量太多,工艺水平虽然不低,但为了大量生产,在工艺上就有所简略,技艺上已逊于康熙朝金铜佛像。
乾隆时佛面相较康熙时饱满,额头宽而隆,脸形偏方圆,五官刻划程式化,鼻子有的简略地做出三个面,呈三角体,较为生硬。康熙时佛像是写实性的眼,上眼睑呈圆弧形,外眼角略上挑,很是生动传神。而乾隆时的双眼,上眼睑向下垂,弯度很大,呈俯视形。
乾隆时的佛座,其上莲花瓣纹饰也大为简略,莲瓣的内层一般不再装饰云朵纹,绝大多数为素莲瓣。莲座的最下缘已不再是明代和康熙造像的直壁样式,而是一律制成圆隆形,给人以圆润肥厚之感。
四臂观音像
乾隆年造
康熙时期造像尚多红铜质地,而乾隆时期造像几乎多用黄铜,铜质冶炼精致细密,造像器壁厚实严谨,触手感觉生硬干脆,分量沉重,若用金属敲击,发声清脆悦耳,俨如铜铃。在鎏金方面,康熙造像金色偏橘黄、中黄,金质较厚,色泽悦目灿烂。乾隆造像金色偏冷,呈中黄略冷的黄色,且金质较稀薄。康熙时代的金铜佛像做工精细,金色完美,较之乾隆朝大批量生产的佛像更富有艺术性。带官款的康熙佛像,全世界至今发现也不过一尊。
由于乾隆皇帝本人精通和信奉藏传佛教,他在紫禁城和承德外八庙共建了8座六品佛楼,按照下品、上品、上上品、瑜伽品和般若品这些佛教修行的等级,铸造了数千尊佛像,这些佛像台座正面都铸官款,背面按品刻佛像的名字,本身艺术水平并不高,但由于是出自宫内造办处,近年来在拍卖市场上屡创新高,伪品也随之上市。还有的作伪者在无款的乾隆长寿佛像上加刻伪款,这种情况也时有所见,必须注意。
佛座像(融合汉藏风格)
汉藏风格融合造像
除宫廷御制外,在北京和山西等地,由于藏传佛教的影响,民间也制作了一些按西藏佛教仪轨而来的佛像。这些佛像尽管也属于藏佛,却是制作于内地民间,出自汉族工匠之手,从脸形、手部到衣着样式都无不充溢着汉文化的审美趣味,只有发髻、项饰、耳环、璎珞、莲瓣等细碎之处仍能体味出来自西藏的因素。有的造像也可说是汉藏寺庙都可兼用的,如释迦佛、布袋和尚、罗汉、四天王、千手观音像等,这些造像也很有意思,值得欣赏。
佛像收藏市场扫描
作者 朱有仪
大陆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起步晚于国际市场,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零星的佛像现身拍场;加之市场推介的不足,佛像拍卖未能引起广泛关注。这种状况延至2004年才开始有所改变。
2006年10月,香港苏富比秋拍推出了“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场”,上拍14件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宫廷御制的藏传佛像,成交13件,成交总额3.4亿港元,轰动藏界。其中一尊72.5厘米高的“大明永乐年施”铭款鎏金释迦牟尼佛像,以1.17亿港元的高价成交,成为最贵的中国佛像。此前的成交纪录为香港佳士得2004年秋拍中以1906.28万元成交的一尊明代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
南宋青白釉观音菩萨坐像
香港佳士得2011春拍成交价2530万港元
2007年佛像拍卖继续保持着旺盛的势头,设有佛像类拍品的拍卖公司也明显增多,北京翰海在春拍和秋拍中分别推出“经辩——金铜佛像专场”和“菩提主义——金铜佛像专场”,成交率均在80%左右,两场总成交额1.3亿元。北京保利在当年秋拍中推出“观自在——中国佛教造像专场”,有63件拍品成交,成交总额高达7388.86万元,其中成交价超百万的10件拍品中,有两件达千万级别。
2008年的佛像拍卖市场呈现降温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造成了藏家的惜售心理,从而导致佛像市场精品数量锐减,成交量和成交额双双下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佛像拍卖市场在经历了前两年的跳跃式发展后,进入盘整阶段,排除了更多的投机因素,向逐渐稳定的方向发展。
到2009年春拍时,北京翰海就一举推出两个佛像专场:“福田花雨——金铜佛像专场”和“怀抱浮图——随身佛专场”,成交率分别为61.97%和54.46%。其中一件明代铜鎏金青龙护法神像以2576万元的高价成交,拔得当年佛像拍卖头筹。香港长风“福耀长临——造像艺术专场”中,值得一提的是一件宋元时期的青铜阿弥陀佛像,以1452万元的高价成交。
至2010年,佛像拍卖市场的调整期基本结束。佳士得2010春拍中一件明宣德制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以7010万港元成交,为当年开了好头。秋拍中,中国嘉德“秋光万华——清代宫廷艺术集萃专场”,一件清乾隆铜鎏金背光白玉立佛像以616万元成交,弥补了金铜材质外其他材质佛像的成交稀缺。而其他几家大型拍卖行的佛像成交状况也很喜人。
2011年,中贸圣佳春拍又继续推出佛教艺术品专场,其中一件明铜鎏金药师佛像以3360万元成交。上海崇源春拍中,一件清康熙粉彩描金无量寿佛以345万元成交,值得一提的是此像采用了我国清代瓷器工艺中著名的粉彩技术。一尊明代铜鎏金大日如来坐像,高51.5厘米,开相端庄,姿态优雅,鎏金保存完好,出现在纽约佳士得9月举行的“澄怀味象:许汉卿珍藏”专场拍卖会上,最终以560.24万港元的价格成交。可见到了2011年,各种材质的佛教造像均在各大拍场中有了良好表现。
15世纪西藏智行佛母造像
北京瀚海2011春拍成交价437万元
佛像自十六国时期大量制作,材质除金、银、铜、铁等金属外,还有石雕、木制、瓷塑、泥塑等。其中,金铜佛像与石佛像存世最多,也最受关注。特别是明清宫廷金铜佛像,拍卖成交价纪录通常也在这一板块中产生,如2004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以1906.28万元成交的明代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以1100万元成交的明代铜药师佛坐像,2011年中贸圣佳春拍以3360万元成交的明代铜鎏金药师佛像,等等。
明清宫廷造像之所以受青睐,主要是沾了“皇家”血统的光,凡与宫廷有关系的古董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都较高;二是明清两代的金铜佛像,特别是藏传佛像,外表鎏金,富丽辉煌,工艺精美绝伦;三是明清佛像存世量相对较多,可供选择与比较的余地较大;四是明代永乐、宣德造像和清代康熙、乾隆两朝造像,造型挺拔,做工精细,工艺水平较高,最具代表性。专家提醒,作为大众收藏者,在收藏佛像的初期,尽量少触及北魏时期的珍稀造像,应尽可能地选择明清造像进行系列收藏,充实知识,以免投资失败,资金折损。
综观各类佛像,其造型精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同时,各类造像(包括佛、道、儒三教造像,民俗造像等)本身有别于其他文物,具有非凡的宗教价值。宗教造像蕴涵着其教派深刻的教理与教义,以及特有的宗教背景与文化,再加上造像自古在国人心中寄托着祛邪禳灾、护佑安康的愿望,那些内涵丰富、造型精美、艺术水平高的造像自然在市场中深具增值潜力。
明永乐铜鎏金尊胜佛母
北京保利2010春拍成交价650万元
除了拍卖渠道外,民间市场本应是购买古代造像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可是情况却不佳。我国省会级城市的各大古玩市场专营佛像者很少,相比瓷器、玉器、铜器的“大片河山”,佛像仅仅占到了各类藏品的数十分之一二或百分之一二的份额。笔者在西安某大型古玩市场对此进行了深入了解,很多古玩经营者坦言,因为自己并不懂得古代造像的鉴别方法,也无法分清何为道教造像、何为佛教造像,更不知它们的价值如何,所以不便入市。但即便如此,古代造像的价格在民间仍然高得出奇,在北京的古玩市场,“黑皮”造像(即不鎏金的造像),一尊清代的也要10万元,藏传佛教鎏金造像往往叫价30万~200万元。至于石雕造像,因为一般都是大型造像,民间收藏原本不多,市场几乎见不到。市场中的木雕造像不是残缺不全,便是现代伪造,想在民间的古玩交易市场觅得心仪造像,难度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