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鉴定+V:HBSB1826
明代于永宣时期,力兴佛事,崇佛之事声势浩大,除基于崇用的教化之功外,更兼具信仰之力。不仅迎请哈立麻、昆泽思巴及释逝也失等藏传佛教僧众入朝,同时对其多加封赐,诏命能工制作各类礼佛用器,进而诞生举世闻名的永宣造像,展现明初工匠卓绝超群之铸造技艺,影响明代宫廷造像风格体系,自成一脉,成就如此佳作,美誉之盛,后世未有。
LOT 1337
明永乐 (宫廷)铜鎏金文殊菩萨
高: 15 cm
来源:
国内重要藏家收藏
估价: RMB 4,500,000-5,500,000
成祖出于政治上延续柔服藏人治理藏区之需,加之其本人「兼崇其教」,甚至「深信浮屠甚过萧梁」,于永乐年间大兴崇佛之举,而召请噶玛噶举派哈立麻活佛入朝,则为永乐时期主要奉佛事迹之一。《明实录》永乐六年(1408)四月庚子记载:「如来大宝法王哈立麻辞归,赐白金、彩币、佛像。」即为明代官书中有关永乐佛像的首次记录。
近年据学者考据,永乐六年所赐哈立麻佛像,据《源流录》记载:
“永乐乙酉(永乐三年),因圆融妙慧净觉宏济辅国光范衍教灌顶广善西天佛子大国师智光上师推荐法尊班丹坚错于朝,太宗文皇帝遣使驿召至殿廷,赐座,与语大悦,赏赉恩崇特加,于是奉命按经依法,教令各工制造坛场诸法仪像、铃杵、供器,及奏遣使西域,请取西番大字藏经,刊板印施,散于西土,功德无边。”
由此可知,成祖于永乐三年召班丹坚错「教令各工制造坛场诸法仪像」,其后于永乐六年赐予大宝法王的,即应为永乐宫廷匠师遵照西藏造像制作仪轨,谨制的首批永乐佛,亦可视为永宣佛像之源起。
于此背景之下催生的永乐宫廷造像,风格及仪轨主要源自西藏,但并未过多强调印度式高鼻深目的五官轮廓,呈现出中原疏阔之表情,又兼具尼泊尔秀美韵味。此尊造像头戴五叶宝冠,顶结高髻,耳侧「U」型缯带飞扬,耳垂圆珰,面容丰腴和煦,身体略向右倾,头亦往左下方微垂,现极富动感的三折枝形象,优雅、柔韧的体态,显示出此造像风格所带有的尼泊尔特色。袒上身,胸前连珠项饰环绕,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宝带,腰带下亦有U字形连珠式璎珞装饰,衣着纹饰简单,仅于结跏趺坐的双腿间刻意露出裙角,宛如倒置开张的扇面,其起伏的线条具高度装饰性,生动表现出丝织物本有的质感。左手牵乌巴拉花,花枝绽放于肩头,内盛般若经,右手上扬持智慧剑,正是殊胜非凡的文殊菩萨身份象征。结跏跌坐于双层束腰莲花宝座上,莲座造型规范,上下边缘各饰一周圆形的连珠纹;莲瓣颀长美观,饱满有力,内缘卷草纹尖端上翘,环绕莲座一周;座面阴刻「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署款为从左至右顺读,而不是明代汉地的自右至左的书写形式,这种书写风格符合了藏族人书写藏文的习惯,为永乐宫廷造像标准款识。
整尊身体比例适度,手足等细节处理到位,在符合西藏造像定制的相好标准,同时融汇汉地审美观念及装饰表现手法。裙裳及帔帛等织物表现质感强烈,于褶皱处理方面,起承转合自然灵动,又尤以莲座时代特征突出,边缘可见均匀分布的固定底盖的八个剁口。通体鎏金浓郁,质沉坠手,盖因此时铜料大多由暹罗进贡而来,细腻密实,鎏金工艺更是不惜工本,为追求璀璨绚烂之色泽。
永宣时期鎏金铜器,往往需要反复涂抹金泥,再经烤黄、刷洗及压光。明《宣德彝器谱》曾载「乾清宫紫宸殿,大金猊鼎炉,高三尺六寸,重一百二十四斤,用纯金流裹,实用赤金三十两」,可见此一时期鎏金靡费,而如本品一般较厚的鎏金层,往往需鎏金三至五遍,可谓不惜工本,精功妙造,塑造和鎏金工艺尽皆完美,充分展现宫廷造像度量标准。
LOT 1324
明宣德 (宫廷)铜鎏金胜乐金刚
高: 17.7 cm
纪录:
纽约苏富比,2014年9月17日,编号469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编号12863
估价: RMB 850,000-1,000,000
胜乐金刚共有七十二种身相,常见的有四面十二臂、一面二臂和一面六臂。此尊即为四面十二臂造型,头戴宝冠,髻顶摩尼宝顶严,发髻两端饰半月,表喜乐无尽,并不断增长。四头分别代表息灾、增益、敬爱、降服四德;每面各具三目,表三世智,能看三界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每一面刻划出略微不同的半忿怒表情,即寂忿相,表示依照瑜伽行者不同的需求而示现不同的证悟方式。主尊十二臂,代表十二真理, 用以克服十二缘起的约束。主二手拥抱佛母于胸前交叉,结吽迦罗印,分别持金刚杵、金刚铃,其余诸手伸向两侧,自然弯曲,各持象皮、嘎巴拉碗、金刚钺刀、斧、人首等法器。胜乐金刚拥抱佛母立在莲台之上,意为高出无常的世界。佛母左手捧嘎巴拉碗,右手持金刚钺刀,右腿盘绕佛父腰间,左腿屈弓,呈展左姿与主尊紧密结合,佛父以寂忿相凝视佛母,双抱合体,体现了智慧与妙法双成,悲智相合之精神境界,圆满具足。二者以通天彻地之势踏于威罗瓦与黑夜女神身上,两者神态夸张扭曲,屈服于胜乐金刚神力之下,表示降伏愤怒、贪欲以及各种众生的我执而得到成就。
主尊与佛母二者装饰手法相同,周身皆可见嵌宝遗留孔洞,颈间饰骷髅骨念珠,与藏区常见的身着虎皮裙的装饰手法不同,此尊以繁缛之璎珞环饰为裙,璎珞垂委而下,底部做卷叶纹为饰,与莲台莲瓣装饰互为呼应。莲花座造型规范,上下边缘各饰一周圆形的连珠纹;莲瓣饱满有力,上下对称分布,瓣尖饰以三枝卷草纹,中间一枝略长,两侧二枝略短,如同花蕊初绽,环绕莲座一周。莲座下原封装藏,边缘可见均匀分布的八个剁口,用以固定底盖。整尊造像虽未属款识,却表现出永宣时期宫廷造像鲜明的工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