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资深藏家选古瓷入门级诀窍

时间:2023-05-20 09:39

  古董鉴定+V:HBSB1826

  古瓷鉴定除了我们常常提到的“五看”,即看器型、辨胎釉、看纹饰、看款识、看工艺还需要更多的了解瓷器相对应的历史发展背景,对于很多刚刚踏入瓷器收藏这个大门的新朋友来说,光是看历代的器型就已经让你头晕眼花了,但是仅仅这些还是不够足以在收藏界立足脚跟。

  有什么比较快速的入门方法呢,收藏古瓷器需要找到突破口,不妨从瓷器的底足开始上手。瓷器的底足是器物的一部分,虽然面小但是涵盖的东西和知识要领却非常的多,能够抓住底足的特点,就能在鉴别瓷器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轻松的避开假货,收藏真品。

  瓷器底足的特征千姿百态,一般来说古瓷底足留下最具说服力的年代痕迹无非这些特点:“乳突”、“旋痕”、“跳刀痕”、“棕眼”、“火石红”、“敲底”、“垫烧痕”、“糊米底”、“沾窑砂”等等。

  一、什么是乳突?

  瓷器底足的乳突是支钉烧造后形成的,也就是支钉烧造以后在底足就留下了乳突。乳钉始于宋代,元代的乳突比较明显,明代早期的乳突也比较大,洪武中期较小,永乐、宣德时期乳头较为细小,到了成化、弘治、正德时期乳突已经极为少见了,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又重新出现,一直到崇祯时期消失,具有乳突是大明王朝以及宋、元两代古瓷的特征。

  二、什么是旋痕?

  旋痕也包含了跳刀痕,在明末清初最为明显,而明初时期底足外壁有重刀斜削痕,早在宋代时期底足内壁上也有旋转半圈的刀痕迹,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正德年间底足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三、什么是棕眼?

  窑炉内始熔温度较低,胎体内的盐基氧化物不能及时得到分解氧化向外排出,而滞与体内,待高温烧成时,仍在继续分解氧化向釉面排出,形成大小不同的气泡向上顶撞而把釉的分子向四周挤压,破坏釉面的平滑从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或者说缩釉点。

  棕眼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比较常见,到了清代康熙时期底釉处出现了大小各异、疏密不均的棕眼,并且能从棕眼中清晰的看到胎体。而光绪、明国时期仿康熙的作品中,棕眼较浅,在棕眼中看不到胎体。

  四、什么是火石红?

  明前由于胎土中的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为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较淡,宣德时期仍旧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以见到火石红,比如康熙时期部分瓷器。

  五、什么糊米底?

  明前和明代时期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成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糊类似的片片痕迹。

  六、什么是敲底?

  道光时期的钧红,因其釉料肥厚,烧制时流到底足和所垫之物连接在一起,为了将其分开,只好敲开,造成底足像狗啃一般,既便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敲掉的部分胎色变深,手感上很平滑。

  七、什么粘窑砂?

  特定的烧制工艺,造成盘碗的底足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期不少瓷器的底足内沾有窑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