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鉴定+V:HBSB1826
珐华彩也称“法华彩”、“珐花彩”。原指珐华器所施彩,后来将瓷器上用珐华器施彩的方法也称“珐华彩”。
珐华彩创始于元代,是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术,用特制的泥浆管挤出内含牙硝为助熔剂的泥浆,在瓷胎表面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以素红色、孔雀绿色、黄色、浅粉红色、黄色等彩料填出纹饰色彩,二次入窑低温烧成。
景德镇在明嘉靖前后仿制珐华器的工艺方法,是在修好的坯胎上,先刻花纹图案线条,然后用笔与坯胎相同的泥浆,在轮廓线上堆成均匀的凸线条,入窑烧成涩胎,再按图样要求填成各种色彩的珐华釉,二次入窑烧成。
其特点是工艺精细,色彩鲜明,纹饰凸出瓷胎表面,立体感强,装饰效果强烈。
在中华陶瓷史上,珐华器在元、明时期的山西、景德镇曾盛极一时,深得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喜爱。尤其在明代中期的山西盛行。其特殊的装饰效果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成为中华陶瓷史上的一朵绚丽奇葩。
据有关资料记载:珐华,又称珐花。元代出现在山西蒲州、阳城一带。其胎体酥松,与山西地区盛行的琉璃陶器完全相同,为陶胎轮制或手工成形。主要釉色为蓝、青、紫,并辅以绿、白、黄等色。其助熔剂为牙硝。
珐华器在釉面装饰上采用贴花、堆花、镂雕等手法。工艺上以堆花立粉技法做出轮廓,而后填彩。即先用泥料堆成立体状的花纹,凸起为浮雕,再施诸色釉料。
烧成后鲜艳浓丽,极为美艳。纹饰有人物故事、花鸟、动物等,极为新颖别致。珐华器在山西一带独树一帜,久负盛名。
受山西珐华器的影响,江西景德镇于明代永乐时期开始仿制珐华器。所不同的是山西珐华器为陶胎,景德镇珐华器为瓷胎。
工艺上,景德镇珐华器先瓷胎成形,经高温烧成素胎后,再在胎面用釉料堆塑成立体状的花纹,填以绿、黄、白、紫等色,再入窑低温二次烧制而成。
由于珐华质釉的情形与元代的瓷器相近,故人们多认为它是始自元代。明代珐华的用途较为广泛,故珐华在釉质等一切方面都要比元代进步。
清初汉族民间尚有制造珐华的,雍正以后则停止制造。在珐华器短短三四百年的发展史中,其生产和制作工艺水平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