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速辨官窑与民窑瓷器要诀丨仅供参考

时间:2023-04-21 10:25

  拍品鉴定+V:HBSB1826

  自唐朝设官窑以来,至清朝末年,官民窑一直处于并存的状态。唐朝的官窑就是我们现在称为大盈库的邢窑白瓷,而与大盈库窑器相近似的白瓷在民窑中均有烧造,有的也仿官窑器在器底刻上“盈”字,以充官窑器,但毕竟是民窑,无论型制、釉水、胎质均无法与官窑相提并论。

  到了宋朝,被欽定为官窑的“汝哥官定钧”五大御窑虽然鼎立于南北两地,但围绕这五大官窑的广袤土地上也林立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窑场,他们除了生产大量的民间日用品外,同时也仿制一些类似官窑的器皿。

  这种状况,可以说历朝历代均普遍存在。一是窑工出于对官窑器的崇拜和赞赏,二是普通百姓对官窑器的羡慕,二者不谋而合,市场就是如此,有所求就会有所制,因而在民间普遍流传的是那些民窑仿品。

  平时在收藏过程中见到的一些型不正,釉不纯,胎质也不太好的类似五大名窑的器皿,就是这类民窑仿品。至于它的年代应该不成问题,大多是同一时代烧制,而真正称官窑的佳器是毫无瑕疵的,它是集全国最顶尖高手的顶尖之作,增一分嫌多减一毫嫌少,每一件都是精益求精之精灵,这也只有在中国绝端封建政制下才能产生的。

  为了满足皇权的欲望,可以不惜任何功本,甚至人的生命,在民主政体下是不可想象的。可以毫不誇张地说,每件官窑器均凝聚着顶级窑工的血汗和生命,如果我们有幸得到它当百倍加以爱护,丝毫的损害都是对人类文明的犯罪!

  平时,一些收藏人士会来“指引收藏”请我们的专业人士鉴定,除了大多是新仿外,也有一些类官类汝类哥类钧类定的东西,看上去是老货,但与正官窑器有差距,这些就是同时代生产的民窑产品,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比集残片好些,收藏必须视财力而行,正官窑买不动的就退而求其次。

  这种官民并行的现象其实沿袭了很长时间,直到清雍正时期才有所收敛,因为清律较为苟刻:查实有仿官窑者将处以重刑,而雍正之前凡官窑次品一概打碎就地掩埋,雍正和乾隆因惜财做了就地变卖的御批,稍有瑕疵的官窑器自此流入民间。嘉庆时也变卖了一批内府藏的官窑器,到了清末,宫中太监偷带出宫的,尙有一定数量。

  但真正顶级的正官窑佳器当时主要陈设和储藏在圆明园内,后悉数被虏去海外,这些大多是真精尖稀的正官窑佳品,其中不乏有很多唐宋元的高古精品。近一二十年现身在苏富比、佳士得、邦翰斯等国际大拍公司平台上的有些宝物便是战乱中被虏掠出去的。为什么改革开放前国内藏家所拥有的藏品没有海外藏家收藏品的档次高,这也是个主要原因,加之文革的浩刼。

  藏家的藏品档次也决定这一地区鉴定家的眼力和水平,因为鉴定家眼力的高低与他见到的东西档次成正比,如果平时见到大多是中低档次的东西,眼力也只能定格在中低档次上,没见过或者只在书本上见过精品的,要有超高的眼力是不可能的。

  大家都说瓷器收藏水深,其实深在少有的真假对比上,如果你能见到一些精尖稀的正官窑佳器,牢记于心,再去识别那些仿品或者同时代的民窑器,会很快作出判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