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快,这时期瓷器烧制技术的进步,与海外贸易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景德镇青花瓷外销骤增,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瓷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景德镇在明代废除了元代的“匠户制”,工匠成为了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同时郑和下西洋带回了大量制瓷原料,也为创造精美的青花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时期的瓷器珍品,至今在国内外仍享有很高的声誉,星罗棋布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之中。
英国人白兰士敦来到中国,专为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集永乐、宣德青花器,其出版的《明初官窑考》一书,在国内外文物界引起很大的震动,随后,步其后尘的有英国人布德、德国人布夏德、美国人柯马、法国人魏智等。另外,一些外国公司,洋行,连同传教士在内,都在中国各地贪婪地进行文化掠夺。也因此永乐、宣德青花器大量流落国外,其艺术造诣受到众口赞誉,身价也随之上升百倍,至今在国际市场上仍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那么,闻中外的明代青花瓷器之冠,“宣德青花”都有哪些特征呢?
“苏泥勃青”料:发色浓艳深沉,有晕散现象。色闪黑蓝或深蓝者,凝聚处可见自然形成之黑褐色结晶斑,深深凹陷于胎骨之中
国产料:发色清淡,蓝色不稳定,时有流散走釉,特别是浅色的青花色料常与釉面混淆,致使纹饰模糊不清。
“苏泥勃青”料与国产料合用:发色明快,浓重与淡雅参差相间。浓者,色泛黑蓝或深蓝;淡者,色灰暗犹如隐身在云雾中;也有浅淡鲜明地色调。这种混合料,以浓重的进口料渲染为主,国产料轻描为辅,收到了突出纹饰层次的效果。
宣德早期青花与永乐青花风格相近,并且全面继承了永乐青花的特色,所以在识别时不应将它们割裂分开,而是应该从承上启下的关系中去认识和判断。
宣德晚期的青花色调,则与上述三种情况完全不同,往往显得特别浓黑,有凝聚斑点;而色调灰暗的,则
胎体,宣德时期,瓷土陶炼更加精细,烧结后更为缜密坚硬。永乐胎体则细润有余而坚硬不足。所以同样大小的器形,宣德器胎体较永乐的重。同时,宣德器胎体也有厚薄之分,大器多厚胎,底为无釉的砂底,处理光滑自然,无旋痕,常有火石红斑
釉面:宣德青花器,釉面多泛青,称作“亮青釉”。有的青花器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显云雾状,称为“朦釉”,俗称“唾沫釉”。
宣德瓷的造型敦厚凝重,无论大件小品,制作均很精致,即使器型很大也不会觉得钝重笨拙。其品类繁多,琳琅满目,并创制了不少独特之作。
常见有盘(敞口、撇口、折沿、菱花口),碗(撇口、花口、墩式、鸡心式、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高足杯,瓶(梅瓶、小口微撇,肩部丰满,瓶体肥胖与元代比颈部粗而短,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委角瓶、大天球瓶、绶带耳葫芦扁瓶、扁瓶),罐(壮罐、轴头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瓜式、竹节式、式),花盆(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壶(扁壶、背壶、梨形壶、执壶、茶壶、僧帽壶),洗(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砚滴、笔管、灯、水盂、盏托、军持、花浇、钵、盒、豆、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鱼缸等。盘类最具代表性
宣德时期瓷器的青花纹饰,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不仅画意豪放、生动,笔法酣畅流利,粗细皆有,而且内容题材广泛。
过去认为明代绘翼龙和穿花龙纹的青花器始于正德,现据实物证明,出现的时代可以上溯至洪武、永乐时期或者更早。另外,过去一般以为“宣青”中很少描绘人物,现在却从所见到的器物和有关资料中,发现不少内容丰富的人物场景,若你手上有珍品藏品困于出手,想寻正规平台参与拍卖,有缘者可与笔者沟通壹捌捌贰叁捌、贰柒捌肆捌结合后来成化瓷中大量出现的以人物为主题的纹饰,更加说明宣德时已经为生动多姿的青花瓷故事人物画奠定了基础
此时常用的工艺装饰有:印、刻、划、雕、锥拱、绘画等。常见的图案纹饰种类包括:龙纹、凤纹、缠枝花类、折纸花果类、人物还有一些其他纹饰。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早期为四字篆款,晚期全部有帝王年号款。款分无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和有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两种,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其次是四字款、横款一般写在口沿及器物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
宣德青花款识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字体清晰。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当时写篆书款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字体清晰,六字有的大小不一,起落笔处呈尖状,"大"字多撇短,捺长,"德"中"四"与"心"紧靠,中间无一横,"制"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刀","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
宣德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