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璧:曾被小娃娃当玩具

时间:2023-04-08 10:02

  拍品鉴定+V:HBSB1826

  自古至今,最有名的玉璧当属战国时期的和氏璧了,当时秦昭王可是愿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

  传说中的和氏璧上的刻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按照古人万物皆有灵性的观念,认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而玉璧又是“六瑞”之一,所以在古代,人们重璧胜过黄金,固有“黄金有价,玉璧无价”之说。

  那传说中无比珍贵的和氏璧后来传到了哪里?现在已无从查考。但在1983年,从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东汉墓中出土的蒲纹“宜子孙”玉璧却是来历明确,价值不菲,其历史和艺术价值毫不逊色于那只传说故事一个比一个离奇的概念版玉璧——和氏璧。

  1982年,有人发现在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村,一个小孩用一根绳子拖着一个银白发亮的东西满街跑,走近一看,是块玉。在阳光的照射下,那块玉看着很是珍贵,不像寻常物,于是就报告给了青州市博物馆,博物馆派了专人过来探察。

  原来,马家冢子村东边有一个冢子,冢子里有很多砖,老百姓平日都爱来这挖砖盖房子,这块玉就是孩子父亲挖砖时发现的。听到这,博物馆工作人员当即有一种预感:这附近该不会有汉墓吧?

  在村民的指引下,专家们来到了取砖处,当看到眼前的一幕时,既激动又惋惜。激动是因为这里确实有一座汉墓,封土和砖瓦都符合东汉的特征,惋惜的则是这个墓葬已经被破坏得一片狼藉。

  不过,通过清理,这座汉墓还是出土了各类遗物298件,仅玉璧就出土9件。除这件“宜子孙”蒲纹玉璧外,还有7件普通的玉璧和蒲纹“为福”玉璧。另外,还有几件玉猪和用铜丝编缀的一件玉衣残片(即铜镂玉衣)。

  根据出土的各类遗物,研究人员判断马家冢子墓应是东汉中晚期北海国某位重要王室成员之墓。不过,该墓由于早年多次被盗,加之村民取砖破坏,遗物放置原状大都不清。

  不过,根据汉室的风俗和习惯可以大致判断,“宜子孙”玉璧属于殓葬玉,一般都放置在死者的胸背部,所以,这件玉璧当初应该就是放置在墓主人的玉衣上或垫在死者的背下。

  “宜子孙”玉璧

  该玉璧呈圆形状,玉璧上有出廓,璧身中部有凸棱一周,外环饰浅浮雕蟠龙纹一周,内环饰蒲纹形乳丁158个。出廊部分为镂雕,上方为双龙纽,双龙出没于祥云之间,龙体粗壮刚健,昂首挺胸,呈腾空飞奔状。在玉璧纽中央有用隶书铸写的“宜子孙”三字。

  目前,全国发现的汉代“宜子孙”玉璧仅有三件,而青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块玉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最大、质地最优、艺术性最高的一件。

  虽然这块玉在村民口中,是银白色的,看着很是显贵,但实际上,它是一块墨玉。墨玉在玉石中极为罕见,在我国现存屈指可数的墨玉中,无论是墨黑的成色,还是其光泽,这件“宜子孙”蒲纹玉璧均独显华贵,是我国玉器中难得的佳品。

  在现代都如此珍贵的墨玉,在古时,就更显贵重,最好世世代代都留在自己族人手中。在古人观念里,收藏这事,绝不只是过眼烟云,宝物留在手中,除了自己欣赏、收藏外,世世代代子孙都能拥有,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古代君王,历来有以璧作为镇国之宝兼传世之宝的传统做法。西周有“子子孙孙永宝享用”的记载,春秋有“宜室宜家宜子宜孙”的记载,《诗经》中有“宜家子孙 、振振乎 ”的诗句,汉瓦当上也有“宜子宜孙”的篆刻。

  瓦当拓片“大宜子孙”

  除了玉石,书画界中的重要作品,也可作为传世之宝。

  明代书画收藏家张丑,他收藏的最初动机,就是重振家风。

  明末清初徽州的不少商人,视书画藏品为世守传家之宝。在紫禁城景阳宫学诗堂收藏的多幅《诗经图》上,也能见到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的“子孙永保”印章。

  在乾隆帝最爱的绘画艺术珍品、四美图之一的《九歌图》上,亦有康熙权臣索额图“永贻子孙”的印章。

  项元汴“子孙永保”印

  如今的青州地区,虽然已不是什么声名显赫之地,但在汉朝时期却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宜子孙”三字体现了汉代人,尤其是王室贵族的一种美好愿景,希望自己的家业财富和教诲传承给子孙后代,能够世代维持子孙的优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