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6:53
拍卖鉴定:HBSB1826
都说“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饮”,这瓢,说的就是我们常见的葫芦,它可以说是天赐的自然器皿,用来装水、盛酒十分方便,所以它很早就被聪明智慧的古人利用,或是切半舀水,或是系带装物,都十分好用。
生于自然的葫芦本就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器具,因此在将其制作成瓷器时,人们最开始也仅仅是原模原样的陶制了出来,器型小巧,专为便携。
但拿着一个葫芦喝酒总归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而且放在桌子也立不住。于是乎,模仿自然葫芦状态的瓷质葫芦执壶应运而生,宋代各大窑口大量生产制作。
北宋后期出现了各种精雕细刻工艺精湛的葫芦执壶,它们在具象模仿的基础上,向更高一层次发展的阶段,不同的葫芦执壶有不同的意趣,有的雕琢精细,有的删繁就简,还有的更侧重于器皿造型的神韵或视觉感受。
而到了元代,葫芦瓶逐渐转为陈设大器,元以后,景德镇大量烧制葫芦瓶,其形有八方、上圆下方、扁腹、长腹等。故宫博物院中就藏有一只上圆下方式的哥釉葫芦瓶,其契合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理念。
这件器物似乎也很得雍正帝的喜欢,在其命宫廷画师给自己的妃子在圆明园绘《雍正十二妃》画卷中,花容月貌的妃子正静坐赏古,在其身前的书案上,就摆摆上了一只这样天圆地方式的葫芦插花器。
明代的皇帝基本上都信奉道教,而葫芦为道士所配器物,此时葫芦样式的器物多有烧造,尤其是明嘉靖一朝,因嘉靖帝崇道,这时期葫芦瓶的数量更呈爆炸式的增长。
国泰民安的康雍乾时期,葫芦器又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期。下图中这件乾隆朝烧制的葫芦瓶上用矾红彩绘满了极其热闹的漫天红蝠,红蝠与“洪福”谐音,寓意“洪福齐天”,反映出这一时期全社会对“福禄文化”的狂热追求。
拍卖鉴定:HBSB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