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6:36
微请添加+HBSB8899
或许从溥仪退位以来,人们对于清帝国的好奇就从未断绝,红极一时的雍正王朝、康熙帝国不说,康雍乾盛世的魅力似乎随着影像艺术的发达而更深入人心。许多人说,那是个大气壮盛的时代,游牧民的尚武传统与中原的儒学文化完美地融合,文武兼备。也有人说,那是个典雅灿烂的时代,蓬勃的经济推进了物质文化的发展,在器物、书画、文学、织品、建筑……等面向都能看见这个时代的痕迹。
康熙在位共计61年,是中国整个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他致力于满清与汉文化的融合,使得社会的各方面都有巨大的进步,制瓷工艺也有高度的发展。如景德镇制瓷业,经过明末清初的动乱,受到一定影响,官窑民窑也是在康熙一系列的补救措施后,才陆续的复苏进行稳定
的生产的。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论哪个时代都会迎合帝王的喜好,但民国初年保存下来的大批档案,让我们对于雍正与乾隆的美学有明确的认知,雍正是「高冷帝」,一手好字是他的招牌,清雅淡丽是他的最高准则。而富贵天子乾隆对品评书画的喜爱已是众所皆知(在网路上受封「印章男孩」),他对瓷器、玉器与建筑也颇为热中,可说开启了中国艺术史 上华丽多彩的一页。
康熙豇豆红釉质都很匀净细腻,含有粉质。红釉中往往散缀有因烧制时氧化还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为"大红袍"或"正红",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洁净无瑕。居中者,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甚是柔和悦目。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缺陷美"的绿斑苔点,今称作"美人醉"或"美人霁"。
关于康熙的文化素养,在奏折档案中的纪录并不多,但在他的儿子们编纂的《圣祖庭训格言》中,有他对于自己人生的自述,可以让我们一窥这位盛世英主的心理。我们知道康熙父母早亡,由辅政大臣们代管朝政,而他的启蒙教育来自于前明留下的「张、林二内侍」,他说这两人「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所后。」
这两名内侍对他的影响甚大,除了教他读书识字、研读儒学,在书法字形与美感上,这两名内侍也有指导:「有翰林沈荃素学明时董其昌字体,曾教我书法,张、林二内侍俱及见明时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
康熙豇豆红釉质都很匀净细腻,含有粉质。红釉中往往散缀有因烧制时氧化还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为"大红袍"或"正红",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洁净无瑕。居中者,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甚是柔和悦目。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缺陷美"的绿斑苔点,今称作"美人醉"或"美人霁"。
康熙时期的官窑款式,多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瓷器底部,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有二行的,三行的。而这一时期的民窑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或者叶子等图案,较为简单,此点也可以作为康熙瓷器的鉴定重点,但凡有“大清康熙年制”落款的瓷器必为官窑制品,都是非常精美,若有不少瑕疵,那么必为非官窑制品,而且民窑也算不上。
因此,康熙对于汉地文化与美学的陶冶,显然与八旗权贵无关。曾经亲炙晚明精致文化的「张、林二内侍」,或许也将明代宫廷的美学传递给了康熙吧?我们可以想像,一个孤零零又求知若渴的小皇帝,举目所见都是晚明留下的各种器物,宣德青花、成化斗彩是他生活中少数的安慰。 至于康熙皇帝,谈论器物或艺品的资料也不像儿孙那么多,但他的美学就如他所开创的盛世一样,深深地影响了后代。
微请添加+HBSB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