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咨询+V:Hbsb360
清康熙 御制铜鎏金说法印燃灯佛坐像
H: 44.5cm
备注:
1.重要私人藏家收藏;
2.香港佳士得,1998年04月26、27日 编号615;
3.北京保利拍卖,2013年06月05日,编号7827,成交价 RMB 9,890,000
出版:
保利艺术研究院编,《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下)》,编号824,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年
清康熙早期铜鎏金说法印燃灯佛大坐像。整尊造像体量硕大达44.5公分高,其造像面部表情静穆柔和,脸颊饱满,五官线条圆润,身躯挺拔,莲台宽大稳重,周身錾刻精美缠枝花卉纹饰,承袭了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慈祥端庄的遗风,同时亦展现了清代康熙早期宫廷造像所特有的繁复奢华的宗教美术风格。
清代藏传佛教的兴起在康熙一朝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早期有孝庄太皇太后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后来有哲布尊丹巴的指导与宣传,康熙帝本人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由一名非信仰者,变成了虔诚的佛教信徒,而康熙一朝的造像风格也经历了一个明显的由汉化经典样式向蒙古样式所转变的过程,在有清一代的宗教造像样式上有着重要的图像学意义,而这一点极少为学界所重视,而此尊清康熙御制铜鎏金说法印燃灯佛坐像即为康熙早期宫廷造像的代表佳作,艺术造诣毋庸置疑的同时亦有着极强的宗教与学术价值。
清康熙 四臂观音菩萨坐像 黄铜鎏金
高:73cm
清宫旧藏
康熙早期的宫廷宗教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祖母——孝庄文皇后的强烈影响。孝庄,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蒙古族科尔沁部人,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主持后宫,德高望重,她对藏传佛教信仰颇笃,身旁有自己的喇嘛乃宁活佛为她随侍,既充当上师,又作她的私人医生,深得信任。孝庄翻译了大量的佛经,但此一时期造像数量不多。故宫现存铜鎏金四臂观音像就是她在世的时候宫廷造像的唯一实例,而从此尊四臂观音像的样式上,我们也能看到极其强烈的明代永宣宫廷造像的影响,其容貌端庄典雅,气质慈祥美好,是典型的汉藏结合的宗教美术样式,与此尊燃灯佛大坐像应为同一时期之佳作。而此时的康熙帝则勤于政务,国家亦进入强盛发展时期,而国家的繁荣必然导致同时期工艺美术的强健风格,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同一时期各种不同材质的工艺美术作品中均有所领略。
北京保利 2016年12月6日,编号5762
清康熙 无量寿佛 高:41.2cm
成交价:RMB 9,200,000
北京保利 2010年12月12日,编号2853
清康熙 无量寿佛像 铜鎏金 高:41.2cm
成交价:RMB 13,440,000
简而言之,康熙早期也是康熙时代的盛期,其各个门类的工艺美术都富有极其强烈的时代风格,纹饰华丽,气质中正慈祥,此尊燃灯佛像眉间白毫以红宝石为材镶嵌,此种装饰方式可参考同时期清宫旧藏之观音像、无量寿佛像等,为清初宫廷造像的典型工艺方法,乌尔里希·冯·施罗德曾针对这一工艺方法提出,“值得注意的是半宝石的使用,它表明这类造像可能为藏人而创作”,也更进一步印证了此尊造像应为康熙朝早期清代宫廷中藏人所主持的宫廷造像作坊所制作,与后期蒙人的造像方法上仍有较大区别。
与现存清宫旧藏之清代初期宫廷造像相比,此尊佛陀像仍属于体量极大者。与之同时期的宫廷造像题材中可见数件带编号之无量寿佛,尺寸较此件燃灯佛皆略小,但其开脸方式、铜胎质量等皆相似,此件之金水则更为澄黄明亮,应为北京宫廷、行宫或皇家寺庙等重要佛堂所供奉的精铸造像,殊胜难得。
直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大举入侵喀尔喀蒙古,哲布尊丹巴率部内附,三十年,康熙帝召集内外蒙古各部王公贵族举行了著名的多伦会盟,宣布一世哲布尊丹巴为大喇嘛,从此之后,宫廷造像转而展现出更多的蒙古风格影响。尤其是康熙帝晚年,身心憔悴,疾病缠身,这也促使他转向佛教信仰,宫中唐卡供奉以白度母为主,铜像铸造以无量寿佛常见,就是这个原因。
纵观康熙朝宫廷造像,在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数量并不多,但几乎全部铜质厚重,做工精良,素为藏家所重。其题材内容相对内容单一,以无量寿佛为主,且常用以赏赐其各地王公贵族,体量较小者常见。由此可见,以燃灯佛为题材,且尺寸如此之大,做工如此之精良者,于康熙时期亦属极为珍罕之精品,其既是对于清代早期政教文化发展的一种见证,亦是举国蒸蒸日上、日益强盛的一种宗教表达。
“燃灯佛”即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之前的佛,佛经中记载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佛经中将一个宇宙从生到灭称为一个“大劫”,释迦牟尼所在的现世即现在的劫称为“贤劫”,燃灯佛为贤劫之前“庄严劫”的佛。燃灯佛曾预言释迦牟尼的前身在贤劫中将成佛,并向他授记,因而燃灯佛也被称为“过去佛”。
北京保利 2015年12月7日,编号7332
清乾隆 燃灯佛 H:51cm
成交价:RMB 33,925,000
清乾隆 白檀雕兽面福寿佛龛供铜鎏金药师佛
佛:H:23.5cm,龛:H:65cm
来源:
1.荀慧生先生“小留香馆”旧藏
2.北京保利拍卖,2010年12月05日,编号4590,成交价 RMB 2,912,000
出版:
保利艺术研究院编,《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下)》,编号838,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年
清乾隆白檀雕兽面福寿纹佛龛,六方亭造型,须弥座。六角立柱,四周环以封板,此种封板形式称为“毗卢帽”。毗卢帽内安穹窿式顶盖,六角形,方中带圆,浮雕勾卷云纹。上部安方形宝顶,浮雕蝠磬纹。顶盖可以揭开,内髹麻灰,油黑素漆里。因保存不甚妥当,漆皮稍有脱落。这种做法,是清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苏州风格作工。廊柱内为六方式板壁,两侧前板各透雕一组斜“卐”字锦纹,正中为开敞的门户。鎏金弥勒佛手打说法印端坐其中。须弥座束腰浮雕卷草,面上随形装围栏,饰透雕宝相花绦环板,佛龛在清宫佛堂中占有显要位置,也是官式建筑和宗教建筑造型的缩影,因此每个细节均设计严谨,如屋顶的式样、装饰纹样等,都一一有严格规定。专家认为以“三塔龛”和“五塔龛”最具清宫特色,结合了汉藏两地的典型建筑,顶部排列三尊或五尊喇嘛合欢塔,代表“三世佛”或“五佛五智”之意。此佛龛造型别致,尽显皇家气派。
藏传佛教作为清宫廷最重要的信仰之一,在乾隆时期达到鼎盛。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1757-1782),清宫基本按照统一模式先后修建和装修八座佛楼,并且在其寝宫之内,内宫深处,有多处大大小小佛堂,供礼佛供奉之用,其中以供奉藏传佛教的法器和佛像为主。此龛无论从其造型、装饰风格以及木雕层次分明,与当时玉雕工艺极其相类的特点,均集中体现了乾隆朝的典型特征,既体现了清代皇室奉佛之诚悃,也反映出帝王后妃对于世寿绵长的希冀与向往。内有一尊铜鎏金药师佛,佛像高肉髻,面相丰满,双目微合,面容慈祥,表情深沉内省。身着袒右肩大衣,衣纹的起伏明显,富有立体感,胸部露出内束的裙腰,比例匀称,动态舒展。僧袍边沿錾刻精美的缠枝莲纹,极为华丽,右手执药果,左手托钵(已失),结跏趺坐于仰覆连台座上,莲瓣肥厚宽大,上下均饰有一圈细密的连珠纹,为典型清代乾隆宫廷风格。药师佛又称为大医王佛,据《药师经》说,他曾发十二大愿,为众生医治病苦,消灾延寿,所以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医学殿内也常供奉此像。而此尊体量颇大,十分罕见,再结合其原先放置的白檀佛龛考虑,推断应为宫廷某殿单独设立的佛堂所以,品级之高可见一斑。
北京保利 2015年6月6日,编号6380
清乾隆 紫檀御题诗佛龛奉铜鎏金菩萨像
成交价:RMB14,950,000
清 六角重檐紫檀木佛龛
承德外八庙馆藏
明晚期 堆绫绣释迦摩尼唐卡
71.5×50.5cm
备注:
1.香港佳士得,2009年12月1日,编号1961;
2.嘉树堂收藏
此幅唐卡主尊表现了释迦牟尼成道时的标准样式,其结跏趺坐于莲花之上,左手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于腿前呈触地印,脑后头光层次丰富,于日月同辉之下,显露了佛陀的宗教特质。下承莲花座及方形台座。主尊身侧有繁密花茎,上有盛开莲花,环绕于背光四周,并有花蕊延伸至背光前及主尊两侧。尊像前方供法轮,两侧各一只白狮。
唐卡品种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西藏织物唐卡多为内地特制,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藏区为多。
此件唐卡即为织锦堆绫形式制作。堆绫绣又称剪彩绣或贴绫绣,贴绢以单层丝织物剪成图案平贴,而堆绫则是以丝绫和其他丝织物剪贴堆叠图案。此技法在藏传佛教用品中应用极广,以垫高所绣人物图案,形成高绣的立体视觉效果。本品以蓝缎为地,采用漳绒,杏黄,深蓝,月白色缎等织物按画稿纹样剪裁成各式绫片,贴堆成释迦牟尼像。堆绫部位加以刺绣,采用了平针、套针、扎针、钉线针等多种技法。画幅四边镶织金折枝花纹锦与天华锦边。用料名贵,做工精湛,设色于浓淡之间又显沉稳肃穆,为不可多得的唐卡佳作。
从此副作品精湛的技艺,奢华的用料以及复杂的构图来看,应为皇家或贵族施造的极为重要的贡品。所用各种材料从质地工艺上看,均为明代织物,因此其制作年代最晚应为16-17世纪,也就是明代末期到清代初年左右。此唐卡当时应是成套制作,一组六至八幅。香港佳士得2010年秋拍卖的一幅明十六/十七世纪缎地刺绣释迦牟尼佛唐卡(Lot3063,成交价710万港币)应与此唐卡同属一组。将这两幅作品一起看时可发现,主尊背后蓝色织锦龙纹在此幅作品中可见头部,而在2010年拍卖的另一件作品中则为尾部。
香港佳士得 2010年12月1日编号3063
明十六/十七世纪 缎地刺绣释迦牟尼佛唐卡
71.1×125.7cm
成交价:HKD 7,100,000
17-18世纪 铜鎏金扎纳巴扎尔像
高:30cm,宽:16cm,深:12cm
备注:
1.法国私人收藏;
2.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此尊造像为蒙古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领袖、最受康熙皇帝崇信的活佛、蒙古扎纳巴扎尔风格造像的开创者——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扎纳巴扎尔(1635-1723)。尊身端坐于高起的方形台座上,后承背光与头光,尊者内着僧坎,外披僧袍,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杵,与标准一世哲布尊丹巴像一致。头颅浑圆,容颜秀美,罕见地呈现了活佛青年时期的面貌。造像为精铜铸造,鎏金明亮华丽,工艺细腻精美,彰显了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崇高的宗教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蒙古上师像中极为罕见。
本像铜胎厚重,鎏金澄澈明亮,用料奢华,不惜成本,体现了一世哲布尊丹巴的高贵身份与尊崇地位 。造像呈现了扎纳巴扎尔青年时的面貌,又融合了扎纳巴扎尔风格造像风格化的特点。上师装扮,带僧帽,内着僧衣,外披僧袍,左手持铃,右手握杵,为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之像的标准仪轨。一世哲布尊丹巴·扎纳巴扎尔青年时期的造像为清代受蒙古风格所影响的造像范本。其容颜俊美,宛若童子,宽额窄鼻,双耳垂肩,五官塑造得细致立体。造像通身体积饱满,富立体感。在饱满的体积上,用细腻而有韧性的线条勾勒出活佛的衣袍,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每片衣褶的塑造。形体的每个转折都打磨得非常圆润。僧袍边缘和台座上均錾刻花纹,纹饰亦有蒙古扎纳巴扎尔造像的特色。
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之像多藏于蒙古。杨伯达1996年曾有专文论述美国加州亚洲艺术博物馆所举办之“蒙古——成吉思汗遗物展”中蒙古国所提供之扎纳巴扎尔即哲布尊丹巴呼 图克图像,与此尊相较,二者在容貌上极为相似,而本像的艺术处理同样精湛,金水亦明亮,品相极佳。尤其是其身后所承之头光与背光之样式,在蒙古上师像中并不常见。
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之像
出版于杨伯达,“扎纳巴扎尔的鎏金铜造像艺术”,《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4期,第60页
清18世纪 铜鎏金文殊菩萨坐像
H:43.8cm
备注:北京藏家旧藏
清代宫廷造像做工精细,风格成熟,为汉藏融合式风尚的成熟期。康熙、雍正及乾隆三朝宫廷造像则将蒙古、汉地的造像精粹相融合,并于此之上,以藏传佛教的风格和铸造工艺,创造性地发展出更加华美而具雄阔气度之佛像风格。此尊文殊菩萨无论从造型或工艺,均显示出极高的艺术品质,展现出清代宫廷金铜佛造型艺术之鲜明特点,其工艺精湛,品相完好,金水澄亮,体量巨大达43.8公分,而今仍旧保留有完美的宫廷气息,难得尤甚。
文殊菩萨发髻高束,头戴五叶宝冠,面庞圆润,弯眉长目,相容静谧,为造像量度中的标准样式。身体略向右边倚斜,上身袒露,颈披树叶编织而成的羽衣,极为罕见,周身佩戴璎珞钏环等。其身后两侧莲枝中右侧可见宝剑,表示菩萨的智慧如利剑,能斩断一切烦恼与愚痴;左侧攀附的莲花上奉经书,代表般若智慧浩瀚如经卷。菩萨下着长裙,衣薄贴身,全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莲座为双层束腰仰覆莲座,束腰深陷,莲座上缘饰连珠,下缘装饰缠枝花卉纹样,飘带自然垂挂于两侧,为典型清代宫廷造像之样式,精工细作,华丽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