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8 17:32
微信请添加+HBSB8899
“玉肌醉染胭脂红,转首似觉怀春风”。
说起胭脂,就会想到善施粉黛、风姿绰约的中国女人。
胭脂,本是古代女人化妆涂抹的香粉,以亮肤色,更有盈盈暗香。
胭脂——是女人的面子也是里子。为了守护每个女人的独特气质,几千年来,中国女人皆为它沉醉。而胭脂本身,也成了中国女人的代名词之一……
在瓷艺世界中,也有胭脂的身影。这就是胭脂红釉。这种釉色不同于以往御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
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瓷工发明的,而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当时称其为“洋彩”。
胭脂红釉娇艳无双,色彩如水彩般的具有流动感,犹如少女涂抹过胭脂水粉般粉嫩而娇艳,正如其名,胭脂红的器具给人的感觉是青春、靓丽的气息,是女士们的专爱,也可成为家中摆设不错的选择。
清末寂园叟撰的《陶雅》中说:胭脂水为康熙以前所未有,釉薄于蛋膜者十分之一,均净明艳,殆无论比。夸赞了胭脂红釉釉薄色美,无与伦比。
胭脂红釉,釉色莹润亮泽,就像是施了胭脂的女子的面容!
它是首先在烧好的素瓷上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料薄施于其上,入窑经800°C低温再次烧制而成。以金为着色剂,但与金的颜色截然不同,在铅硼熔剂中加入万分之一左右的金,就会出现浅粉或红紫系统的颜色。
这种“洋彩”,由于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此前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釉上红彩只有一种称为矾红(铁红)的彩料,因此胭脂红的引进对釉上红彩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碗撇口,瘦底,圈足。碗内饰暗花双行龙及云纹两朵,外部通体胭脂紫釉,足内施白釉,青花双方框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此胭脂彩小碗造型秀美,小巧玲珑,色彩妩媚,红中泛紫,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胭脂彩艺术的极品。
瓶口内敛,口形如蒜头,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微外撇。通体施淡粉色釉,属低温金红釉。瓶里及底均施白釉。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此瓶胎质洁白细润,造型秀美,釉色均匀纯正,淡粉色如三月桃花,淡雅宜人。金红釉瓷器为雍正时创烧,在官窑传世品中亦很罕见。此瓶是典型的雍正官窑制品,为传世之珍。
淡粉色的胭脂红釉极少被用来做粉彩和珐琅彩的地色来使用,一出现就非常惊艳,其价值远高于一般的珐琅彩。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
它最早是出现在珐琅瓷器上,在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绘中偶有应用,如当时珐琅彩中出现的淡红蔷薇色,似红宝石般的浓胭脂色,或闪紫的苏枋色等。
随着工艺的成熟,到雍正时期,出现了众多呈色稳定、以单一胭脂彩作装饰的器物。造型以杯、碟、盘、碗较为多见,均为景德镇窑所制。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57种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
从传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红釉瓷器,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釉。
微信请添加+HBSB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