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今天来说说 萧云从《青山高隐图》

时间:2023-03-13 11:12

  拍品鉴定+V:HBSB1826

  芜湖位于皖南,沿长江北上不远便可到南京、扬州等文化经济重镇,南下则达黄山等徽州地区,明清之际发展成为一个商贾往来频繁的地方。恰逢此时,在芜湖出了一位举足轻重的画家——萧云从,他是明末清初安徽地区绘画领军者中最年长的一位,「姑熟画派」创始人。

  萧云从(1596-1673),安徽芜湖人,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等。曾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加入与东林党政见一致的复社,以「共兴复古学,务为有用」为目的。虽两次考科举不第,其诗文造诣深厚,尤对杜甫诗文甚有研究,着有《杜律细》等,入清不仕。仕途不如意,又经历国破家亡的动荡,其生活坎坷,寄情创作,抒发心中感慨,也有鬻画维生,一生作品不乏遗民色彩,亦有应酬附和。

  萧云从在「姑熟画派」及「新安画派」的辈份甚高,画艺精湛,主要取法元人黄公望,并集多家技法,综合游历山水之所见,别树一帜,「四方好事者得其真迹如获奇珍」,不少遗民画家也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包括清初四僧弘仁(1610-1664)、梅清(1623-1697)、戴本孝(1621-1691)、孙逸(1604-1658)等,其中影响较深的应属弘仁及戴本孝二人了。

  弘仁在芜湖城里和宣城湾沚住过多年,与萧云从、汤燕生往还甚密。在他四十八岁客居南京时,为胡致果作《十竹斋图》,画上有曹寅题诗并跋:「逸气云林逊作家,老来闲手种梅花。吉光片羽休轻觑,曾敌梁园玉画叉。渐师学画于尺木,而品致迥出其上。」在弘仁的《黄山图册》题跋中,萧云从对弘仁表示:「须以至灵之笔写至奇之山,结庵于莲花峰下,烟云变幻,寝食于兹,胸怀浩乐」,这样才创作出《黄山图册》。最后更说道:「余老画师也,绘事不让前哲,及覩斯图,令余敛手。」谦虚地向晚辈表达赞许。萧云从比弘仁大十四岁,他们的画风有相似之处,无疑是受了萧云从的艺术影响。

  至于萧云从对新安派另一名家戴本孝的影响,相对更加明显。萧氏本是戴本孝父亲戴重好友,萧云从成名之时,本孝尚只成人,绘事初起。而后戴本孝画中干笔皴擦,渴笔淡染,山石云树的画法,都可自萧云从画中,尤其是本卷作品中看出端倪。其另辟蹊径的画风,在历史上赢得不少赞语,如「笔墨娱情,不宋不元,自成其格。」(明韩昂《图绘宝鉴续纂》),「善山水,不专宗法,自成一家,笔亦清快可喜,与孙逸齐名。」(清张庚《国朝画征录》)等。

  后世研究萧云从者,大多有提及或参考本卷《青山高隐图》,皆因本卷自跋内容丰富,尺幅有逾八米之长,画面元素充实,是表现画家心迹以致具体呈现其艺术内涵的重要作品。全卷以淡色赋彩,使红树赤屋醒画,用笔轻巧随意,富节奏感,偏向元人黄公望一路。山石多以渴笔干墨,参以淡墨略作擦染,非用皴法表现细部纹理,自成一格。《青山高隐图》描绘了回转的山川风貌,有奇岩怪石堆栈,有瀑布从高处泻下,有云烟卷动无边,面目丰富。风景不停转换,变化万千,如一段深水运河有多艘船帆驶出后,一丘岭之隔便是浅水洞穴,只乘得竹筏一漂,极富视觉效果。画面不乏描写山林间人物活动,或坐轿赶路,或携琴访友,或乘筏渡江,清楚表现出在清幽奇丽的景色下,平淡的归隐生活,配合自跋内容可理解,这是画家的理想世界。

  本卷画家自跋讯息充实,为研究其生平及创作心路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史料。萧云从四十岁以前的资料贫乏,唯见本文提到「少时习业之暇,笃志绘事,寒暑不废。」而略有概念。文中有云,萧云从五十来岁便应画者众,故有假手于其侄萧一芸一事,喜有得意子侄在身旁,从秋天画到翌年之春绘制本卷,历时半年。有感生活颠沛流离,只好借画消愁——「人处乱世,上不得击栉纾奇,次不得弹琴高蹈,而优游尘土,画青山而隐」,富遗民色彩。

  《青山高隐图》体现出萧云从在长卷上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往后逾廿载的创作中,其长卷作品也带有本卷之影子,承前启后。如利用圆拱形的山体,造出幽深洞穴,洞穴后往往透视出另一组人物活动,天外有天,直至1664年的《山水清音图》(克利夫兰艺术馆藏品)以及1665年的《关山行旅图》(重庆市博物馆藏品)仍有此布局。 在连绵山脉后,绘画出溶洞石笋,造型奇特,奇诡幽深,突破构图上从下以上、从右至左的山势,表现出多变的丘壑,此山势之处理,也可在1659年绘制的《长江云起卷》(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藏品)中看到。卷尾部蕴藏大量云烟,萦绕至使景物若隐若现,有如进入仙境般,远离尘嚣,《长江云起卷》依然有此安排,也见于《黄山云海卷》(香港艺术馆虚白斋藏品)之上。在急流上悬崖边处建曲折的栈道,危机处处,栈道上人物却悠然过度,形成鲜明对比,此也亦运用到《黄山云海卷》及《关山行旅图》之中。

  萧云从三十多年的绘事创作上,纵有不同的心情或原因,但本卷《青山高隐图》所透视出来的那种背离真实的奇幻山川描写,传承了晚明以来山水画独特逸趣,亦成了个人特色,胸中丘壑,不时出现在他往后的创作上,作品寄托了哀愁亡国之伤感,也代表了一代安徽画家的具体面貌,影响弗远,是研究萧云从画艺,以至遗民画家的重要之作。

  更难能可贵之处是近8米长卷内容虽繁,而笔墨却十分精简,将全卷保持在浅墨淡彩之中一气呵成,给予画卷足够的空灵感,又不失展现萧氏大胆的皴擦和独具特色的笔法。画卷的中间部分,以巨岩占据整幅画面,给予视觉上极大的冲击力;且布局巧妙,以外浓内淡的线条,一笔展现出巨石之轮廓;用笔流𣈱且干净利落,在卷末更以独特的干枯皴法,巧妙展现雾起云涌的变化场景。甚有印象派的表达方式,极具引领潮流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览无遗。

  正是他的《青山高隐图》作品的真实写照。本卷不仅是萧云从极精之作,而其卷末长题,言及他常因身体不适等原因请侄儿萧一芸代笔,乃夫子自道,是研究萧氏画作极为重要的数据,其价值非同一般。

  此外,本卷流传有绪,几经名家之手,先为过云楼顾文彬(1811-1889)珍藏,在卷后以「调多丽,集张玉田句」题写,在《过云楼书画录初笔》之中可找到。另有邵松年(1848-1923)长文题跋,也收录在其《古缘萃录》之中,成最早之出版著录。继后,木扉郑德坤(1907-2001)收藏了本卷,邀张大千(1899-1983) 观赏并题引首于前,大千以萧云从效学唐代画家顾恺之、陆探微作山川之游,故特意题引首(顾陆风徽)。其出版《木扉藏明遗民画二十家》可兹参考。其他重要出版著录包括陈传席《陈传席文集》、徐邦达《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福开森《历代箸录书目》及法国亚洲艺术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Peintures chinoises Ming et Tsíng : XVe - XIXe siècles : de la collection Mu-fei》等等,出版著录众多,极具学术价值且保存如新,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