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
产品参数
-
用途级别:通用
-
是否进口:否
-
形状:颗粒
-
售卖地区:全国
- 产品优势
-
产品特点:
1. 可降解:可降解塑料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分解,降解后不会对环造成污染。
2. 生物可降解:可降解塑料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最终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3. 可回收利用:可降解塑料可以与其他塑料混合回收利用,减少塑料废弃物的数量。
4. 高度透明:可降解塑料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可用于制作高透明度的包装材料。5. 保鲜性能好:可降解塑料具有较好的气体阻隔性能,可以延长食品的保鲜期。总的来说,可降解塑料是一种环保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塑料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
服务特点:
1、客户反馈:收到客户反馈后,团队能及时响应,了解客户的需求和问题。
2、排查:对问题进行排查,确认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3、服务执行:团队会根据客户需求,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维修、保养等服务。
4、客户反馈:在服务结束后,向客户咨询反馈,了解服务满意度,对服务进行改进。
青海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可降解塑料哪家质量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地球资源被严重开发,全球气候变暖和石油资源枯竭等环境和能源问题越来越严峻,其中利用石油等资源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制品,在生产、消费、废弃等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凸显,人们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近年来,非石油基可降解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众多的可生物降解材料中,聚乳酸作为一种新型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又称为聚丙交酯,是以乳酸为原料聚合而成的聚酯。聚乳酸具有优良的生物可降解性、相容性和吸收性。聚乳酸是一种无毒、无刺激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其原料是乳酸,主要来自淀粉(如玉米、大米)等发酵,也可以以纤维素、厨房垃圾或鱼体废料为原料获取。PLA原料来源广泛,且由其制成的产品使用后可直接进行堆肥或焚烧处理,最终可完全降CO2和H2O,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PLA所拥有的良好透明性和一定的韧性、生物相容性及耐热等性能,是其被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此外,PLA具有热塑性,可应用于诸多领域,用其制备的产品,如包装材料、纤维等,主要用于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餐具及包装材料等,汽车车门、脚垫及车座等、服装、电器和医疗卫生(骨科内固定材料和免拆手术缝合线等)等领域。与传统的石油化工产品相比,聚乳酸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只有石油化工产品的 20%~50%,产生的二氧化碳只有石油化工产品的 50%。因此,开发聚乳酸可降解材料对全球环境和能源问题的缓解非常必要。
常见的可降解塑料目前讨论较为广泛的是可生物降解塑料,它们有的是用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例如农作物,微生物等制作的,有的是用化石资源制作的。常见的两种已经商业化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是PHA(聚羟基脂肪酸酯)和PLA(聚乳酸),它们分别由微生物(由农作物喂养)和玉米作为主要原材料。2 可降解塑料的生产1. 由于现在主要的可生物降解塑料原料来源是农作物(玉米,甘蔗等),而不是化石燃料,所以从原材料的角度看,可生物降解塑料相比传统塑料大约可以节省超过一半的化石燃料。如果的传统塑料被替换为可生物降解塑料,大约每天能节约349万桶化石燃料,约占4%的化石燃料消耗[1]。
随着使用国内自主技术的装置不断增多,国内PBAT生产技术至少不会受制于人,甚至达到领先水平。截止目前,国内PBAT产能已达到23.5万吨,超越了海外产能总和,而且在建和规划中的项目也几乎都在国内,产能上我国未来也将持续保持优势。目前PBAT主要原材料为PTA(对苯二甲酸)、AA(乙二酸)、BDO(1,4-丁二醇),三种主要原材料均为大宗化学品(主要来自于石油与煤),原材料价格受周期波动影响较大。
当可生物降解塑料因为没有得到有效回收,而进入垃圾填埋场后,它们在无氧环境下会分解出大量温室气体——甲烷。3. 当可生物降解塑料因为没有得到有效回收,而进入海洋环境后,因为海洋温度较低,缺乏的微生物和氧气,生物降解的效率会大大降低。而因为无法及时降解,这些可降解塑料依旧有很大的概率在未完成降解前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14]。4 整体碳排放对比1. 主要因为原材料的不同,可生物降解塑料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小于传统塑料。因为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原材料主要是植物,它们降解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约等同于植物生长过程中会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可生物降解塑料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机械排放。每千克传统塑料在它的完整生命周期中,大约会释放2.5-3.4千克的二氧化碳,而可生物降解塑料会释放1.14-2.6千克的二氧化碳,其中常见的PLA每千克大约释放1.8千克二氧化碳[15][16]。如果全面用可生物降解塑料替换传统塑料,根据种类不同,每年大约会少释放0-8.3亿吨二氧化碳(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这个数量级相比每年约360亿吨[17]的碳排放量,占比约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