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河豚鱼,又名“气泡鱼”。古名“鯸鲐(hóu tái)”,别名也称“鲀鱼”、“气泡鱼”、“辣头鱼”,在江浙一带称“小玉斑”、“大玉斑”、“乌狼”等,在广东一带称“乘鱼”、“鸡泡”、“龟鱼”,在广东的潮汕地区称“乖鱼”,而在河北附近则称“腊头”。河豚外形似河鲀,但在现代动物分类学上将二者划分为不同纲的水生动物。
河豚品种 虫纹东方鲀鉴别特征:背腹面均光滑无棘,体背面灰褐色,具虫纹状白色花纹,胸斑小,其周围白色花斑状,体侧下方具一黄色纵带。全长30cm左右,小型种。毒性:筋肉、皮、精巢均有毒(疑为笔误,精巢乃著名美食,鱼白,此处应为卵巢)。横纹东方鲀鉴别特征:背腹及体侧密布细小棘,体背深褐色,具多条细浅色横带,体侧下方具一黄色纵带。全长25cm,中小型种。毒性:筋肉、皮、精巢均有毒(疑为笔误,精巢乃著名美食,鱼白,此处应为卵巢)。铅点东方鲀鉴别特征:背腹面均具弱小棘,体背黄褐色,具浅色小斑点,5~6条深褐色横带,体侧下方具一条黄色纵带。全长25cm,小型种。毒性:筋肉、皮、精巢均有毒(疑为笔误,精巢乃著名美食,鱼白,此处应为卵巢)。月腹刺鲀鉴别特征:全背部及腹部面具强小棘,体背褐绿色,尾鳍灰褐色或黄色,月牙形。全长达50cm,中型种。毒性:筋肉、皮、精巢均有毒(疑为笔误,精巢乃著名美食,鱼白,此处应为卵巢)。河豚目前量少。红鳍东方鲀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隶属于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因体形似“豚”,常在河口捕到,故江、浙一带俗称“河豚”,北方俗称艇巴,南方称之龟鱼。红鳍东方鲀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目前,我国沿海共发现有17种东方鲀分布,红鳍东方鲀是个体最大、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之一。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高、营养丰富,素有“鱼类之王”的美称,深受广大美食家喜爱。但河豚系有毒鱼类,且毒素是一种很强烈的神经毒,其制剂在临床上前景广阔。红鳍东方鲀属高蛋白、低脂肪性鱼类。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而且河豚鱼体内富含DHA、EPA和人体必需且不能自行合成的八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癌、抗衰老作用的硒、锌等元素的含量高于甲鱼和海参。安全食用河豚,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补脑健脑、提高视力、抑制肿瘤等作用。此外河豚鱼还有健胃养胃功效,一般的胃病患者若每年能吃一定量的河豚,不乏神奇而愈的先例。暗纹东方鲀暗纹东方鲀身体椭圆形,前部钝园,尾部狭小。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领各具2个板状牙齿,唇发达,细裂,鳃孔小,侧位,为一弧形裂缝。眼小,侧上位。鼻孔1对,显著。背鳍靠后,与臀鳍几乎相对。无腹鳍,尾鳍平截,后端灰褐色。侧线明显,每侧2条,分别位于背腹侧。其全身无鳞,头部、体背及腹部均被小刺。体背及上侧部具灰揭色横带纹4~5条,下侧及腹部桔黄色至白色。胸鳍上方及背鳍基部各有一块黑斑,臀鳍黄色。体色随体长及环境水质稍有变异。河豚体内毒素河豚鱼肉质细嫩、鲜美,曾有“吃了河豚,百味不鲜”以及“拼死吃河豚”之说,中国沿海某些地区有吃河豚鱼的习惯,日本人把河豚鱼视为珍馐佳肴。对于河豚鱼缺乏烹调经验的人,却万万吃不得,吃河豚中毒死亡者,在国内外屡见不鲜,就是食用河豚经验比较丰富的日本人,据说每年中毒死亡者也有几百人之多。化学分析河豚鱼体内含有一种河豚毒素和河豚酸,这是两种毒性极强的物质。据测定: 河豚毒力相当于剧毒品氰化钠的1250倍,是迄今为止自然界中发现毒性最强的非蛋白质之一。河豚鱼的毒素主要集中在卵巢、肝脏、血液中,其次是眼睛、鳃和皮肤中,个别品种的肌肉中也含有毒素,该种毒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经过一般的炒、煮、盐腌和日晒等,均不能很快将其破坏,所以人畜中毒死亡率极高。几乎所有种类的河豚都含河豚毒素(TTX),它是一种神经毒素,人食入豚毒0.5~3mg就能致死。毒素耐热,100℃8小时都不被破坏,120℃1小时才能破坏,盐腌、日晒亦均不能破坏毒素。毒素主要存在于河豚的性腺、肝脏、脾脏、眼睛、皮肤、血液等部位,卵巢和肝脏有剧毒,其次为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精巢和肉多为弱毒或无毒。在熟制河豚时,一定要严格细心地除去河豚的内脏、眼睛,剔去鱼腮,剥去鱼皮,去净筋血,用清水反复洗净。河豚鱼肉质特别细嫩,味美,营养丰富。它的药用价值很高,从其肝脏、卵巢的毒素中,可提炼出河豚素、河豚酸、河豚巢素等名贵药材。毒性变化每年春季是河豚鱼的产卵季节,这时鱼的毒性最强,所以,春天是人食用河豚鱼中毒的高发季节。中国《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捕获的有毒鱼类,如河豚鱼应拣出装箱,专门固定存放”,所以,河豚鱼还是不吃为好。仅有少数人是拼死吃河豚,但多数人是因不认识河豚鱼而不小心吃了引起中毒。毒理作用河豚鱼毒素的毒理作用,主要是麻痹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抵制血液中胆碱酯酶,使神经肌肉系统严重麻痹,阻止神经肌肉传导,使中枢神经失调。中毒的症状是:轻者先是舌尖及嘴唇发麻,进一步经上肢到足尖以致全身麻痹,并感到身体疲倦,眼睑睁不开,视觉模糊,听力减退,陷入昏迷状态,重者恶心呕吐,腹痛,头痛,面色苍白,瞳孔对光线失去作用,周身麻木,四肢冰冷,语言不清,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呼吸由困难到逐渐停止最后死亡通常在发病后4~5小时,最迟不过8小时内死亡。河豚鱼中毒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潜伏期很短,短至10~30分钟,长至3~6小时发病。发病急,来势凶猛。开始时手指、口唇、舌尖发麻或刺痛,然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四肢麻木无力、身体摇摆、走路困难,严重者全身麻痹瘫痪、有语言障碍、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昏迷,中毒严重者最后多死于呼吸衰竭。如果抢救不及时,中毒后最快的10分钟内死亡,最迟4~6小时死亡。有报告显示,日本人河豚鱼中毒病死率为61.5%。有毒部位河豚毒素所在部分和季节上的变化河豚毒素所在部位为鱼体内脏。其包括:生殖腺、肝脏、肠胃等部位,其含毒量的大小,又因不同养殖环境及季节上变化而有差别,按长江河豚和人工养殖河豚的实例证明,各器官毒性比较如下:卵巢→脾脏→肝脏→血筋→眼睛→鳃耙→皮→精巢→肌肉。养殖河豚(2龄以上)其器官毒性比较与野生河豚一致,但含毒素量较低。生殖腺就是卵巢及精巢。卵巢含剧毒,为河豚含毒量最大的强毒部分之一。精巢是微毒或无毒;卵巢与精巢为长圆形,位于腹腔后部,肛门附近。二者在生殖时期,易于辨别,睾丸为乳白色,卵巢为浅黄色;横断切面,精巢呈白乳糜状,而卵巢则呈颗粒状;但秋后因生殖期已过,卵巢与精巢皆呈萎缩,二者间较难辨别。肝脏为一较大纵长的器官,位于腹腔的右侧,上接膨大的胃部,下部尖端达肛门附近,呈灰褐色,内侧具有一绿色的胆囊。肝脏为河豚剧毒部分,食河豚时宜特别注意在食前务必剖除干净,人工养殖的可以通过油煎后食用。皮肤和血液皮肤含毒量因河豚种类而异,河豚皮肤含毒量甚微或无毒。血液特别是两块所谓脊血块即脾脏含有剧毒。肠胃胃部甚大,能吸入水或空气,使其膨大,胃之下为肠,肠在腹腔内作二回折即达肛门,胃和肠也有毒,但毒性比卵巢及肝脏小得多。肌肉肌肉可视为无毒,所以只要挖去河豚的内脏,再剥去皮,洗得干净,是不会有毒的。但河豚死后较久,内脏的毒素溶在体液中,时间一久,可以渗入肌肉,不可不防。特别是制作鱼片(鱼生),用2%~5%碱液浸洗,更加安全。河豚的卵巢和肝脏为河豚内脏中第二大剧毒脏器,其含毒量的多少,常随季节上的变化而有差异,每年2~5月为卵巢发育期,毒性较强,到6~7月后,产卵期已过,卵巢萎缩,毒性亦减弱。肝脏和卵巢相同,普遍亦为春季毒性较强。此外,不同种类,其含毒量也不一致,而且即使同一种,有时含毒也不一致,一般雌的比雄的毒性强。我们曾做过暗纹东方豚的毒性研究,取3龄(2冬龄)性成熟暗纹东方豚的卵巢、肌肉、精巢、肝脏,对小鼠进行毒性试验。若按毒力1000鼠单位(即MU)即相当于有毒的河豚脏器1g能使小白鼠1kg致死来推算,卵巢、肌肉、精巢的毒力分别小于:6.6MU、4.5MU、8.1MU。0.0005克河豚毒素足以使2斤重的小狗死亡,人食用后一旦中毒,毒性发作很快,且一般无法抢救。河豚鱼浑身是宝,就是河豚毒素,在医疗临床上也具有广泛用途,可制成戒毒剂、麻醉剂、镇静剂等,还可用于癌症的介入治疗。中毒处理前言介绍河豚毒素中毒是因进食河豚鱼后发生中毒的一种急症。河豚又名钝鱼、汽泡鱼、鲅等,产于中国沿海等地,种类很多,肉味鲜美,但它的某些脏器及组织中均含有毒素,其毒性稳定,经炒煮、盐腌和日晒等均不能被破坏。河豚毒素有似箭毒样的毒性作用,主要使神经中枢和神经末梢发生麻痹:先是感觉神经麻痹,其次运动神经麻痹,最后呼吸中枢和血管神经中枢麻痹,出现感觉障碍,瘫痪,呼吸衰竭等如不积极救治,常可导致死亡。食用河豚鱼而中毒者,如果及时发觉,还是可以抢救的。食用后,一旦发现河豚中毒症状,要立即送医院抢救,可用小苏打溶液进行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使之迅速解毒,还可分别用肾上腺素,毛地黄苷,樟脑,咖啡碱等注射,其效果也比较理想。中国民间流传不少的解毒方法,如:食用生茄子,内服乌贼墨;羊蹄叶捣汁喝;爬山虎煎服;马兰草(全株)煎服等等。临床表现1.胃肠症状:食后不久即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等。2.神经麻痹症状:开始有口唇、舌尖、指端麻木;继而全身麻木、眼睑下垂、四肢无力行走不稳、共济失调,肌肉软瘫和腱反射消失。3.呼吸、回流衰竭症状:呼吸困难、急促表浅而不规则紫绀,血压下降,瞳孔先缩小后散大或两侧不对称,言语障碍,昏迷,最后死于呼吸、回流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