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在电镀行业转型升级与环保整治推进中,大量电镀厂面临闲置机械设备淘汰、整厂设备更新或废旧物资清理需求。电镀设备长期接触酸碱溶液、重金属离子,易残留有毒有害物质;整厂设备涵盖电镀生产线、污水处理系统等复杂设施;废旧物资中更可能混杂危废,若回收处置不当,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引发土壤、水体污染。规范开展三类回收工作,需以 “安全优先、危废合规、资源再生” 为核心,构建从风险评估到绿色处置的完整体系,平衡回收价值与环保责任。
电镀厂闲置机械设备回收需聚焦 “危废预处理” 与 “部件安全拆解”,降低污染风险。闲置机械设备包括电镀槽、挂具、过滤机、烘干设备等,回收前需先开展专项检测:一方面排查设备内残留的电镀液(如镀铬液、镀镍液)、酸碱清洗剂,明确是否含有铬、镍、氰化物等重金属与有毒物质;另一方面检查设备腐蚀程度,评估金属部件可回收价值。预处理阶段需优先清除残留污染物:电镀槽内残留液体采用密闭容器收集,交由具备危废处置资质的企业处理;设备表面附着的金属镀层、化学残渣,通过专业清洗剂剥离并分类收集,避免拆解时污染物扩散。拆解过程遵循 “先非金属后金属、先易后难” 原则:先拆除塑料管道、橡胶密封件等易受污染部件,作为危废单独存放;再拆解金属结构,电镀槽多为不锈钢或碳钢材质,经除锈、检测后,完好槽体可改造用于普通液体储存,破损部件切割后送至钢厂熔炼;挂具若为钛合金、不锈钢材质,经清洗、修复后可重新用于电镀生产,铁质挂具则回收熔炼。需特别注意,拆解时使用防腐蚀工具,施工人员穿戴防化服、防毒面具,避免皮肤接触或吸入有毒物质。
电镀厂整厂设备回收需注重 “系统规划” 与 “分类处置”,实现全流程可控。整厂设备包含电镀生产线(前处理槽、电镀槽、后处理设备)、污水处理设备(沉淀池、过滤罐、加药装置)、配电系统(配电柜、变压器)及辅助设施(行车、仓储货架)。回收前需制定详细方案:先梳理设备清单,标记高风险设备(如含氰化物电镀槽、重金属污水处理罐);再规划拆除顺序,优先拆除污水处理设备与电镀生产线,避免残留污染物交叉污染。污水处理设备回收时,先清空沉淀池内污泥(含重金属,需按危废处置),拆解过滤罐、加药泵等部件,金属壳体回收熔炼,塑料部件若未受污染可造粒复用;电镀生产线拆解参照闲置设备流程,重点处理前处理槽内的脱脂剂、酸洗液;配电系统与普通工厂配电设备回收一致,分离铜排、电缆、变压器线圈等金属部件,绝缘油回收处理。整厂设备回收还需同步清理厂区地面残留污染物,对电镀车间地面进行防渗漏检测,若存在重金属超标,需开展土壤修复,达标后方可移交场地。
电镀厂废旧物资回收需强化 “危废识别” 与 “分类回收”,杜绝污染隐患。废旧物资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废弃电镀挂具、破损塑料槽体、过期化学药剂(如电镀添加剂、酸碱试剂)、含油抹布、废旧电缆等。回收时先严格区分普通物资与危废:普通物资中,完好的塑料槽体、未受污染的金属边角料,按材质分类回收,塑料造粒、金属熔炼;废旧电缆分离铜芯、铝芯与绝缘层,参照电缆回收流程处理。危废需单独标识存放:过期化学药剂按成分分类,酸性、碱性、含重金属药剂分别装入专用容器,避免混存引发化学反应;含油抹布、污染后的过滤棉等,密封后交由危废处置企业;废弃电镀污泥、槽渣等,作为重点危废,需全程记录转移轨迹,确保合规处置。此外,废旧物资回收前需对工作人员进行危废识别培训,避免误将危废混入普通物资,造成环境污染。
三类回收工作均需严守 “安全、环保、合规” 三重底线。安全层面,回收团队需具备化工企业回收资质,人员经危化品防护培训合格后上岗;现场配备应急洗眼器、喷淋装置、有毒气体检测仪,严禁明火作业。环保层面,回收过程中采取喷淋降尘、密闭运输等措施,避免污染物扩散;产生的废水、废气需处理达标后排放。合规层面,建立完整回收台账,记录物资来源、类型、数量、处置去向,危废转移需办理转移联单;回收企业需提供正规回收凭证,协助工厂完成环保验收。收购定价结合设备完好度、材质价值、危废处置成本综合评估,确保公平合理,同时提供上门清点、清运、危废申报一站式服务,降低工厂回收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