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宣德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铜器。 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古人崇尚焚香,香炉用途极多,主要功能有三点:一是用来薰衣;第二是书房必备之器,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句为证;第三是用来供祀神佛。明代宣德年间所铸的铜炉属焚香供祀之类,是专为郊坛大庙铸造的放在祭祀案桌上的供炉,宣德炉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珍贵。
宣德炉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宣德炉的特色:一是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真炉色泽蕴藏于内,映出黯淡奇光,灿烂自然、柔和;而伪者照于外表,非自然生成。三是闪金光,鎏金或嵌金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1、无论清代还是民国期间,制作的香炉底款,在鋳造完成以后,字款及边框都要进行修磨,铲磨铸造出现的一些毛边毛刺。修饰文字,鋳造成形以后要做到边缘棱角不锋利、不刮手。但是赝品的文字边框,以及器物棱角等部位修磨不到位。例如:炉的外棱边缘修磨不到位,比真品的棱角锋利,炉腿的底边与腿的交角锋利。有的出现明显铲磨的刀痕;有的倒角修磨的不均匀;有的残留锉刀修磨的,或沙轮打磨的痕迹。这些都是老旧香炉没有的工艺表现,也是赝品的物证。
2、真品香炉的皮壳包浆,体现着老旧铜香炉的重要特征和标准。所谓皮壳是说老香炉的氧化层,我们知道金属都存在着老化氧化的特性。由于真品铜材加入金、银、锡、铅等金属元素。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民国,器物在空气中的氧化慢慢使香炉外观呈现,深棕色或黑色。这种氧化皮壳根据年代,使用状况和不同的保存环境,氧化皮层薄厚都不一样,但是无论薄厚,其附着力极强。如果用干抹布擦拭,会使黑色皮壳出现油亮感。而且表面皮壳没有絲毫脱落痕迹。但是赝品所伪造的棕或黑色,用布擦会使抹布出现色素。同时在擦拭的时候手上有粘感,这是表面进行喷涂或人为氧化伪造的证据。
3、真品的炉耳以及突出部位,会出现常触摸及磨损,造成曝露黃色铜底的现象。如果是真品,皮壳会从黑或棕色直至露出黄色铜质,慢慢会出现变薄的颜色过渡。但是赝品没有这种特征,既使伪造这种特征,赝品所曝露的铜质表面也是光滑的,没有任何氧化斑特征,这是造假皮壳的证据。
4、真品由于长期挪动,炉的足底会出现磨损曝露的铜质。三足底或圈足底,光亮度和磨损痕迹都一致。但是赝品很少有磨损光亮痕迹。既使伪造这种特征,其表现的光亮度不一致。而且皮壳的过渡色会曝露造假的证据。除这些真伪区别证据之外,还包括炉膛里的老化沉积物以及器物工艺死角的物质沉积等等,很多证据。由于不同时期,不同材料和技术以及不同保存环境,造成真品百种千种的表现。这便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大量的考查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特征标准,依靠这些客观的科学标准便能对赝品进行举证。
收藏宣德炉要点:纵观宣德炉的收藏,误区很多,这和现代所唯专家的认知有直接关系。这里要指正的是:宣德年皇家铸炉才是宣德炉,后朝各代民间铸宣德炉,只能是仿宣德炉。宣德炉问世后,得到各朝代忠爱,但各朝各代官方,均铸造了各自铭文的铜香炉,也非常精典有朝代特征。铸造浠少,正因铸造浠少,才显珍贵。但明朝各代民间均未出现仿大明宣德年制的铜炉。民间铸炉,均印自已的铭文。大量出现仿宣德炉是在明末开始,进入清代盛行,后各朝、各代民间大量私仿,直至现代。
因此:收藏宣德炉精品:
一、宣德三、四年的俩批次铜炉,宣德三年炉为上品。
二、明·清各代的官方铸炉。
三、明朝各代的民间铸炉〈有自已落款〉。
四、清朝各代的民间铸炉 〈有自已落款〉。
五、明末、清初的仿宣德炉〈比铜质、炉型、工艺、印款铭文〉。
六、清三代的民间仿宣德炉 〈比铜质、炉型、工艺、印款铭文〉。
七、清晚、民国期民间仿宣德炉,〈好炉很少,收藏意义不大〉。
八、文革、现代铜炉:巧生仿宣德炉和巧生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