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种类按照器形来分有球、璧、冠状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锥形器、锄、半圆形饰、琐、牌饰、串饰、新月形饰、动物形饰、带钩、钺、端饰和柄形器等。从用途来看,璧、琮、冠状器、三叉形器、镇为礼器,是史前时代人类用来崇拜神灵的利器。这标志着中画古代部分玉器已先脱离现实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纱而走上神坛。
有一种纹饰叫“神人兽面纹”,被称为良渚文化特有的“族徽”。该纹饰是在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遗址的“琮王”上发现的。构图特点是把经常在良渚文化玉器上单独出现的人面纹、兽面纹组合在一起,人面纹较小,在上面;兽面纹较大,在下面。纹饰为上文所述的“三层花”状态,极为精美。良渚文化的琢玉技巧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玉雕艺术的高水平,而“神人兽面纹”乃是良渚文化琢玉纹饰具代表性的佼佼者,其所刻划的人的面部,有神有韵,刻划的神兽十分凶狠、狰狞,有一种“狞厉的美”。有人认为,“神人兽面纹”是把“巫、神、兽”或“神、祖、兽”结合在一起,具有宗教图腾的意义。但是“神人兽面纹”究竟表达的是什么内涵,目前众说纷纭,尚无权威定论。
良渚文化兽面纹冠形器----------价格:RMB1,570,000----日期:2017-08-22
良渚文化柱形器----------------价格:RMB2,630,000----日期:2017-02-21
良渚文化玉钺------------------价格:RMB1,990,000----日期:2017-01-12
良渚文化玉祭器----------------价格:RMB2,910,000----日期:2017-09-25
良渚文化玉兽面纹杖首一件------价格:RMB1,410,000----日期:2017-01-08
近几年良渚柱形玉器市场成交的价格:
玉琮--------------------------价格:RMB2,670,000----日期:2017-02-18
良渚文化柱形器----------------价格:RMB3,140,000----日期:2017-07-02
良渚文化玉珮------------------价格:RMB3,570,000----日期:2017-07-28
良渚文化玉简化神人纹----------价格:RMB2,910,000----日期:2017-12-02
玉琮--------------------------价格:RMB3,770,000----日期:2017-08-27
大约在良渚文化早期晚段,由龙首纹变异而来的卵目獠牙的兽面纹,开始出现在张陵山玉琮与瑶山的一些玉器上,表明良渚文化自己的玉器纹饰初步形成。发展到中期早段,兽面纹演化为把冠帽、颜面、四肢俱全的神人和卵目獠牙的兽面结合在一起的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而神人兽面图像所展现的这种代表神明或祖先的“神人”凌驾于动物“兽面”之上的现象,是中国江南早期稻作文明的信仰特征。
其一,矮筒形似琮。张陵山四号墓所出,器呈黄绿色,带有褐红斑。半透明,有凝脂感。圆筒形,有对钻大圆孔,孔璧有一周台痕,表面有四块对应的长方形凸弧面。每一凸弧面上琢刻一组兽面纹。兽面纹构图为粗眉、倒眼、横鼻、阔嘴、獠牙外露,系用对称象征方法,以管钻和雕刻相结合的技法制成,它是良渚文化兽面纹图案是早的代表。高3.5厘米,直径10厘米,孔径8.2厘米。
其二,筒形,饰束丝纹。瑶山墓地的一件,器呈白色,宽带环形,内壁略直。外壁有十三道斜向凸棱纹,其装饰效果略如后世之绞丝纹镯。外径6.9厘米,内径5.7厘米,宽2.2厘米。
其三,窄条环状。瑶山墓地的一件,鸡骨白色,隐现黄绿色杂斑,镯身窄细,宽窄不一,加工不精,截面为长方形,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内壁中部形成一圈凸棱。高0.5-O.8厘米,直径l0厘米,孔径9.3厘米。
其四,深筒形。张陵山四号墓的一件,玉色为碧绿色,有褐斑。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孔壁磨光,外壁微微束腰,光素无纹。直径8.1厘米,孔径6.1厘米,厚2.5—2.9厘米。
其五,矮筒形,外壁内弧。瑶山墓地的一件,为鸡骨白色,有红褐色瑕斑,镯身较宽厚,内壁平直,外壁为凹弧面,横断面略呈半圆形,造型规整,抛光精细。高2厘米,直径8.1厘米,孔径5.9厘米。
其六,扁平圆形。江苏吴县张陵山的一件玉环,玉色呈碧绿色,中有对钻大圆孔,外缘方圆形。磨制不够规整,玉质晶莹滋润。直径7.2—8.2厘米,孔径4.5—4.7厘米,厚0.7—1.3厘米。
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在史前时期居于地位。其表现手法有圆雕,浮雕,透雕和细若发丝的繁密阴刻线等。良渚玉器的阴刻工具是采用硬度比玉高的打制石器,如玛瑙,水晶,黑曜石等,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源于此。玉料的切割分线切割和片切割两类,开璞成坯时多采用线切割,使用的工具应是麻绳之类蘸水带动解玉砂,留下的切割痕迹呈抛物线形;玉坯成形时多使用片切割,所用工具为硬度较高的磨制细石器加水带动解玉砂,切割痕迹呈直线状。
距今5000年~4000年的良渚文化与东北红山文化并驾齐驱,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高峰。不仅如此,中国玉雕大师马进贵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感慨说,良渚的玉工至今难以超越。良渚玉器气势雄伟,讲究对称均衡,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虽然玉石雕刻工艺可追溯到兴隆洼文化时期,但市场中流通的多为清代民国玉雕工艺品。
许多玉器入土以后,受到墓葬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玉质的分子结构受到破坏,玉质变松,透明度丧失,颜色变化,这种现象叫做“白化”。这种灰白的玉色,俗称“鸡骨白”。呈“鸡骨白”颜色的玉器,在良渚文化玉器中出现较多。目前部分学者认为,其原因是玉器入土时,当时的先民有火烧墓地、火烧随葬品的习俗,“鸡骨白玉”由此而成;有的学者却认为,是由于墓坑中的泥土和水的浸蚀所致。“西北地区土沁重,南方水沁重”,玉在潮湿的地层内,浸淹四五千年,出现“鸡骨白”,应该是合乎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