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1-04 10:22
根据醴陵陶瓷研究所原所长李维善的回忆文章,我们可以得知,建国后,也是在的关怀下,醴陵才成立瓷器公司的。
1956年,到南方考察,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副省长尚子锦、轻工厅副厅长杨第甫等赶到上海,向汇报工作。主动提到醴陵的瓷业,说“醴陵的釉下彩是得过国际金奖的,现在怎么样?”听完汇报后,他还指示可以试办一个地方公司。
1956年,全国惟一能烧制釉下五彩的醴陵群力瓷厂组建完成。到了上世纪70年代,醴陵的瓷业己发展到相当规模,产品远销海外,成了中国第二大瓷都,还称为新中国的“红色官窑”。
推动湘瓷湘绣进入收藏古玩市场
为了扩大湘瓷湘绣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携手省湘绣研究所、醴陵市挑选100件湘瓷湘绣艺术精品赴港展览,并委托保利香港拍卖公司拍卖。这也是湖南文化产业——湘瓷湘绣精品首次走上国际拍卖舞台。
当拍卖师宣布720万元底价后,引起全场一片骚动,坐在后排的嘉宾纷纷伸长脖子观看幻灯片上展示的拍品。拍卖师话音落下就有人应价。“750万!”随后坐在前排的一位先生举起了竞价牌。“800万!”终,这件毛瓷被“7398”号牌买家拍得,成交价定格在800万元。据了解,这位先生来自上海,他只是被委托人,真正的买家来自台湾,全场只举了一次牌,真是有的放矢、志在必得。
在拍卖现场,记者采访了这件拍品冠军的卖主——长沙收藏家罗玉其,对于这个价格,他觉得有些遗憾。“低于我的预期,但是能在国际上亮相、成功拍卖,为湘瓷知名度,提高湖南文化产业的知名度,也值得了。”
两位买家上演你争我夺
口述历史,细说“胜利杯”
亲手绘制图样
张教授说,“关于胜利杯我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1954年,我刚从大学毕业留校,正在景德镇做馆用的瓷器,中途有一次,总务司司长、老陶瓷家翟印堂找我过去,他拿出一张8开大小的水杯图样说,‘跟我说,开国大典以后,用的瓷器是景德镇的中山筒,这是景德镇沿用国民党上海时期的盖水杯给做的,杯子是直筒的,瓷质灰白粗糙,无花饰,太单调了。所以就画了这么一个杯子,你把这个图交给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让他们参考这个图做新水杯’。后来,在1956年10月1日,我次到醴陵来想要给工艺美术学院调两个手拉坯的工人,当时全国只有醴陵的手拉坯工人又会修坯又会立坯。醴陵瓷器公司党委副书记解克金就说,‘现在是十一,工厂放假3天,听说你是美术学院陶瓷系的,你给我画一套茶具,画一个水杯,4号你来,我换给你两个工人。'我就在一个小旅馆里,把的那个杯子样式和另一套图纸画出来给了解老,画的是一个直筒水杯,盖子上面有一个圆钮,这个杯子就是胜利杯的前身。”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为定制生活用瓷确有其事。“用瓷”产地主要有二:一是江西景德镇;二是湖南醴陵。景德镇人爱提及“7501”,而醴陵人则更念念不忘与家乡不舍的情缘。
曾3次到醴陵
建国后特别关照,重振醴陵瓷业
据1995年版《醴陵市志》记载,一生曾3次到醴陵,对醴陵的风土人情都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