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衔的标识,常在冠饰、服饰、腰饰上得到体现。但玉冠一直很少见,而明代官员是使用玉冠的,文献虽无玉冠使用的明确着录,但玉冠均於王公贵族墓,所以可补文献不足。玉带板是朝廷、官员使用为广泛的玉器。明代在尚古思潮影响下,玉圭曾作为朝廷用玉之一,琢制了大量玉圭,而且饰纹不一,但均为尖首圭。
2月16日、24日,时报先后报道岳飞《出师表》、唐《渭水洛神》壁画江都现身后,在国内收藏界引起强烈反响。昨日上午,家住江都丁沟的王先生致电时报新闻热线,说家中了几件宝贝,稀世罕见,想请记者过去“掌掌眼”,这可是祖辈相传数百年后的首次对外亮相。
御题诗兽面纹玉圭--------------价格:RMB4,850,000----日期:2016-12-14
清乾隆白玉圭--------------价格:RMB4,980,000----日期:2016-11-15
御题诗兽面纹玉圭--------------价格:RMB2,570,000----日期:2016-04-07
玉圭--------------------------价格:RMB1,210,000----日期:2017-04-24
青玉圭------------------------价格:RMB4,650,000----日期:2017-04-06
近几年玉圭雕仙鹤海水纹市场成交的价格:
白玉圭一组六件----------------价格:RMB5,460,000----日期:2016-06-17
清玉圭雕“仙鹤海水纹”--------价格:RMB4,720,000----日期:2017-10-06
商代白玉圭--------------------价格:RMB1,370,000----日期:2017-09-09
商代白玉圭--------------------价格:RMB5,630,000----日期:2016-04-05
清乾隆乾隆御题玉圭插屏--------价格:RMB5,230,000----日期:2017-01-09
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5至20厘米。战国时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随后王先生又给记者出示了的另外两藏品,一件同为琉璃质地的文官上朝通行玉圭,大小与上件相似,只是变形兽首纹由甲骨文字取代,由于该藏品未经专家鉴定,至于出自何年代?
记者无从考证,如果确属真品,与上件玉圭可谓珠联璧合。另件是一枚极为珍贵的大明洪武年间的印钞雕版,青铜质地,长21厘米,宽12厘米,厚0.4厘米。文字、花纹均为阳刻,制作精美,上倒书“大明通行宝钞”、“贰拾文”字样;周边有花纹,中有“吊钱”图案;下方2/5的位置刻有倒阳文“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假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仍给财产洪武年月日”。王先生希望业内专家能辫其真伪。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说文解字》释“瑞”:以玉为信也。所谓“瑞”,是古时用玉做成的器物,作为封官拜爵之用凭据。所谓“以等邦国”,是王以下分公、侯、伯、子、男五爵位,因爵位高低有别,故在君臣相见或诸侯间相访的时候,所执的玉器也各不相同,以示爵位的高低,故有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的区别。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古文献记载,玉圭是贵族间礼仪来往中使用的一种玉礼器。古史传说三皇之一的舜曾向治水成功的大禹赏赐玉圭,古文献记载贵族在周王即位仪式或朝觐仪式上要献上玉圭,可见玉圭在昭示礼仪制度、维护等级秩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记者在该检测报告上看到,国内知名文物专家宁玉新的鉴定意见是,此物为战国以前琉璃玉圭,质地浸色和矿化的物理现状非常明显,为春秋时期赵国武官上朝时通行的表现用具,且为不可多得的琉单晶体,更是不可多得。专家认定该玉圭对研究中国历史和玉器文化有较高价值,收藏价值很,估价3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