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5至20厘米。战国时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已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日所见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清代伪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清乾隆乾隆御题玉圭插屏一------价格:RMB5,670,000----日期:2017-10-10
玉圭--------------------------价格:RMB4,340,000----日期:2017-03-06
玉圭--------------------------价格:RMB1,580,000----日期:2016-07-07
清乾隆白玉圭--------------价格:RMB5,830,000----日期:2017-08-04
青玉圭------------------------价格:RMB1,880,000----日期:2016-04-17
近几年血玉玉圭市场成交的价格:
商代白玉圭--------------------价格:RMB2,840,000----日期:2017-05-18
清乾隆白玉圭--------------价格:RMB3,990,000----日期:2016-11-22
御题诗兽面纹玉圭--------------价格:RMB5,490,000----日期:2016-10-08
兽面云纹玉圭------------------价格:RMB3,490,000----日期:2017-09-17
兽面云纹玉圭------------------价格:RMB5,160,000----日期:2017-05-02
一块古玉圭佩戴了10多年,竟“长”成了两只动物的图案,正面看像一匹奔驰的红色“汗血宝马”,反转看像一头奔跑着的驴。昨天,肇庆市民谢先生向记者展示了这块玉圭。
谢先生说,玉圭近日经来自中山大学陶瓷、古玉器鉴赏收藏家卢弘泽和上海古陶瓷鉴赏家、收藏家邹永生鉴定为商代玉圭,价值不菲,是古代大臣才有资格佩戴的,是权力的象征。而地质矿物专家认为,该图案是古玉内氧化铁长期移动变化偶然形成。
鸡血石玉圭适当的把玩、磨擦,可使呈“老光”,亦称为“宝光”,而成为“老石”质更可人。其道理和磐玉的道理完全一样。但对刻有薄意之印石或雕刻品则应避免,以免破坏了雕工,使之面目全非。
制成品封蜡抛光后,用锦盒密封保存在阴凉处;如长期收藏,也可只封蜡不抛光,让表面留一层薄蜡,这样可以使石材的光泽、色泽不变。用油养鸡血石是广泛采用的保养法。方法是在制成品上擦一层白茶油或白蜡油,让石表吸透油质,变得更加晶莹明净,血色更鲜。如擦油后再密封于锦盒中,可包一层普通的保险薄膜,以免油质沾染锦盒绒布。
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勤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祖盟誓的祭器。《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现在考古实证材料还不能予以证实,不少问题有待研究。
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如: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传达这个使命的人必须手持珍圭作为凭证;遇自然灾害,周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为珍圭;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琰圭——持有者行使处罚的职能。
广东719地质大队的专家凌井生在对古玉进行了细致研究后认为,这是块古玉,而非现代仿制。里面的红色物质应是微小的铁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玉石表面有一条裂纹,在佩戴中人体的汗液通过裂纹进入玉中,与里面的铁屑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红色的氧化铁,这些氧化铁随着人体的运动在里面缓慢移动,加上外界温度的变化,玉器本身的热胀冷缩等原因,现在形成了逼真的动物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