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13 13:14
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人为了不浪费家里的一碟子醋,专门买回一只螃蟹蘸了吃。
还有这样一个现实版本:有人为了一副漂亮的钮扣,专门花几百块钱做了一件唐装配这钮扣。
它们与硬玉不同,是由角闪石族矿物中透闪石阳起石矿物(以透闪石为主)组成的致密块体。在显微镜下观察,软玉同硬玉一样也呈纤维状结构。这种由透闪石或阳起石组成的纤维状结构,是软玉具有细腻和坚韧性质的主要原因。透闪石是一种含水和氟的钙镁硅酸盐,其成分中常含有4%以下的铁,当铁含量超过4%时即过渡为阳起石。
软玉是中国矿物学家对英文Nephrite的译名。这一英文名称源于希腊语,有“脏”之意。这是因为古代洲认为将这种玉石佩挂在腰部可以病(久术武夫:《宝石贵金属辞典》)。然而不论欧洲人也好,喜欢玉器的墨西哥和新西兰人也好,都没有中国人使用软玉的历史悠久。中国在世界上有“玉石之国”之称,这同发现和使用软玉的悠久历史有关。软玉在中国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等品种。
这件铜纽扣应属于汉代墓葬里的随葬品,一般扣在死者衣服上,如同今天衣服上的扣子。据史料记载,在汉代,皇帝使用金纽扣和玉纽扣,但也有一些王公大臣和贵族使用玉纽扣,使用铜带钩的人一般都是贵族。
在老姜的家里,75副纽扣被小心地安置在几个锦盒内,都是老姜自己动手,一副副钉在红绒布上。这75副纽扣从材质来看有和田玉、青海玉,也有翡翠。形状也十分多样,既有长方形、圆形、正方形、菱形等几何形状,也有如意、莲子、寿桃、福禄寿等寓意吉祥的图案,还有蝉等动物。有位专家曾看过他的一副蘑菇形纽扣,认为这是明朝的用品。
75副纽扣从明代到民国
收集到75副完全不同的玉纽扣并非易事。为了收藏纽扣,老姜北上黑龙江、吉林,南下福建、澳门,光是台湾就去了六次。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寻找自己的联络人,专门收集藏品的信息。
19世纪后半叶,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将中国的“玉”分为软玉和硬玉(见地质情报所:《翡翠冲的《国外地质科技》,1981年第2期)两类。硬玉,中国俗称“翡翠”,是中国传统玉石中的后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翡翠不管是“山料”(原生矿石)还是“籽料”(次生矿石),主要是由硬玉矿物组成的致密块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组成翡翠的硬玉矿物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翡翠的纤维状结构。这种紧密的纤维状结构,使翡翠具有细腻和坚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