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无法确知良渚时期的衣冠服饰及用玉制度、佩玉习俗,至今又未能发现良渚文化之后至西周时期的带钩实物,春秋之际的带钩与上述短宽钩状物形制差别较大,因而良渚文化中的此类器是否就是后世的玉带钩尚难以作出肯定的结论。
目前所见的早期具成熟形态的玉带钩始见于春秋中期墓葬中,这类带钩已具备了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完整结构,其分布区域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西周时期是否有玉带钩存在,有待于今后实物补证。带钩的出现与流行,应与古代衣冠服饰的演变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清代白玉螭龙纹珮珮------------价格:RMB3,870,000----日期:2016-06-17
清代白玉螭龙带钩--------------价格:RMB2,560,000----日期:2017-05-17
白玉留皮博古螭龙烟壶----------价格:RMB3,520,000----日期:2016-04-10
白玉留皮博古螭龙烟壶----------价格:RMB2,510,000----日期:2017-06-15
清代白玉螭龙带钩--------------价格:RMB1,470,000----日期:2016-03-09
近几年清代白玉螭龙带钩市场行情价格:
清代白玉螭龙带钩--------------价格:RMB2,460,000----日期:2016-06-10
战国蟠螭龙首带钩--------------价格:RMB2,470,000----日期:2017-07-09
龙纹带钩----------------------价格:RMB1,620,000----日期:2017-04-28
翡翠螭龙纹带钩----------------价格:RMB3,850,000----日期:2017-11-23
龙纹带钩----------------------价格:RMB2,260,000----日期:2016-01-18
我国春秋以前的衣着形制,是上体的“衣”与下体的“裳”分开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衣冠服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开始出现上衣、下裳联为一体的“深衣”,这种服饰制度的变革使革质腰带——革的大量使用与流行成为可能,用于扣系带的带钩亦随之大量出现并流行起来,春秋之前的带钩很难发现,这或与当时的衣冠服饰制度有关。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这种带钩并不少见,价值跟材质和工艺都有关,价格多集中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有的可以达到数十万元。而更甚者2011年香港苏富比曾以3426万元成交的一件“清19世纪翡翠镂雕螭龙带钩”,价值在于翡翠的品质和雕工。这件带钩曾由美国著名藏家收藏,其后在1983年、1993年分别出现过。“很少人专门关注玉带钩,也没有专门的著作、研究,所以玉带钩的价值并不算高。”赵先生表示。
不过,并不是说作为烘托,带钩这朵“红花”的“绿叶”就不值得关注。201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曾以87.5万港元成交一件17世纪角雕海水龙纹嵌白玉带钩,除了白玉的价值外,还因为角的材质和工艺价值也极高。
近,朋友向我推荐清人林苏门的《邗江三百吟》,翻阅之下,发现这组作品涉及彼时生活中的风俗、服饰、器物诸方面,记录下的种种现象虽属细节却颇有趣。
其中如《大带钩》一首,作者注云:“带钩有白玉、古铜之殊,近俗以大者相尚。”其诗则道是:“纷披印绶挂朱衣,钩处全凭带一围。玉判旧新真亦赝,铜夸秦汉是耶非?只于分寸争长短,不为腰肢斗瘦肥。是宫袍初著日,有余垂处更赠辉。”《邗江三百吟》所反映的是嘉庆年间扬州的地方风俗。不过,对我来说,一看此诗,马上联想到清代佚名画家《情殷鉴古图》中的道光皇帝的形象。
在那幅画中,正翻读杂书消遣时光的道光帝身着便服,腰前恰恰有一只尺寸超级夸张的云芝纹白玉带钩。一直奇怪这位皇帝何以如此闷骚,林苏门《大带钩》诗让人恍然大悟:大号带钩乃是约略在乾隆末年、嘉庆初年兴起的风气,到了道光时期也依然畅行不衰。并且这一风气显然并不局限于扬州,而是四处流行,包括皇帝都是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