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祭天带铭文玉圭如何上门收购能有高价

时间:2018-02-03 04:35

  据《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但战国以后圭就在社会上渐渐消失了。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遗憾的是,绝大多数都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现在所见的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

  周天子为便于统治,下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为体现他们身份品级的崎岖,周王子赏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职位的象征。好比,通过差异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差异品级;同时差异尺寸的圭加以差异的名称(如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心。

  青玉圭------------------------价格:RMB3,290,000----日期:2017-11-03

  祭天带铭文玉圭----------------价格:RMB1,460,000----日期:2017-01-06

  祭天带铭文玉圭----------------价格:RMB3,450,000----日期:2016-05-05

  清乾隆白玉圭--------------价格:RMB3,790,000----日期:2017-05-07

  御题诗古玉圭------------------价格:RMB3,410,000----日期:2016-09-28

  近几年祭天带铭文玉圭市场成交的价格:

  白玉圭一组六件----------------价格:RMB1,620,000----日期:2017-01-27

  青玉圭------------------------价格:RMB3,380,000----日期:2016-01-20

  祭天带铭文玉圭----------------价格:RMB3,770,000----日期:2016-02-05

  青玉圭------------------------价格:RMB2,850,000----日期:2017-08-01

  兽面云纹玉圭------------------价格:RMB3,940,000----日期:2016-07-14

  进入西周,玉圭成为朝廷祭祀的一种礼器,后来又成为一种权利的象征。朝廷在分封诸侯时,常常赐以玉圭,作为统治地方的权杖。获得玉圭的诸侯在封地内掌握有生杀大权。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古文献记载,玉圭是贵族间礼仪来往中使用的一种玉礼器。古史传说三皇之一的舜曾向治水成功的大禹赏赐玉圭,古文献记载贵族在周王即位仪式或朝觐仪式上要献上玉圭,可见玉圭在昭示礼仪制度、维护等级秩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5至20厘米。战国时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从西周玉器来看,西周300余年的玉器是新的风格逐渐取代商玉风格,从商玉立体的、平面的、繁复的、简单的多种类型的玉器,逐步转化为薄片状、平面阴线刻为主的玉器,较多地沿袭了商玉线条简练的做工,后期又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阴线细密纹饰玉器。

  金胜村251号墓玉器,器类丰富,制作精美,可以作为春战之交时期的标准器群,这批玉器是春战之交时期晋国用玉制度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此期玉器的制作水平和使用情况。

  玉圭的祖形是石器时代的石斧。在、劳作和部落战争中,得心应手的石斧,世代相传,神化为显示威仪和权力的象征。石斧的质量开始重视符合崇拜礼仪的审美,质地坚密、光泽温润的美石,被琢磨成上尖下直的圭,用于部族显示威仪及祭司沟通上天的工具。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5至20厘米。战国时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