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 孙先生
经过火炬路的线路有240路,313路,351路,44路,508路,528路,602路,7路,800路,910路公交线路。
如有藏品意欲合作,请将藏品图片发送到以上邮箱, 注明您的姓名、电话,所在
区域,我会在三天之内给您回复
哥窑编辑?[gē yáo]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
哥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1] 之
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
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
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目录
1简介
2名称由来
? 传说之一
? 传说之二
3疑似窑址
4考古谜团
5研究发现
6性质界定
7主要特征
8瓷器特征
? 开裂
? 区分
9瓷器鉴定
? 裂纹
? 釉色
? 底足
? 攒珠聚球
? 青釉葵瓣口盘损坏
1简介
编辑
哥窑瓷器(20张)
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2] :“内库所藏柴、汝、
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
窑,即官、哥、汝、定、钧。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
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
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虽然数
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解决了一
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惊喜之后,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
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问题
依然迷雾重重。哥窑瓷器鉴定和价值
哥窑恰如一颗色彩绚丽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
目睹它真实的风采。
与哥窑相关的文字最早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齐的《至正直记[3] 》
:“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
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一般认
为,这里指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即为哥窑,“绝类古官窑”也正与以后的文献描
述的哥窑特征相符。其后明代《宣德鼎彝谱》说:“马祖之神供奉狮首马蹄炉,
仿宋哥窑款式,炉高五寸六分……”,此文多处提到“仿宋哥窑款式”,因此哥
窑被认为是宋代的名窑是顺理成章的。
现今发现的真正论及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
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
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5年)。文
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然而明
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的《遵生八笺》[4] 又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
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
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
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文中“取土俱在此地
”已将哥窑产地定为杭州。这一前一后的两种说法,是明代文献中最典型的关于
哥窑的“产地说”。
明末和清代,论及哥窑的文献越来越多,但多为抄录诠释前人著作的产物,沿袭
《春风堂随笔》和《遵生八笺》之说。然而对于哥窑器物特征的描述倒是越来越
具体,越来越清晰。综合各类文献资料,哥窑的特征为:胎色黑褐,釉层冰裂,
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由于胎色较黑及高温下器物口沿釉汁流泻而隐显胎色,故
有紫口铁足之说;釉层开片有粗有细,较细者谓之“百圾碎”。根据文献提供的
线索,人们在浙江龙泉的大窑和溪口找到了生产类似器物的窑址。其产品为黑胎
开片,釉色以粉青和灰青为主,单色纹线,应为入土所致,用垫饼垫烧。上述特
征及烧造年代均与文献所述完全相符。至此,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已成定论,其
烧造年代为南宋中晚期,产地为浙江龙泉。
然而,不久后人们发现了一类与哥窑特征相符的,而与龙泉产的哥窑特征有别的
器物。此类器物亦为黑胎开片,紫口铁足,但其釉色多为炒米黄,亦有灰青;纹
线为黑黄相间,俗称“金丝铁线”;用支钉支烧,器型亦不同。由于此类器物仅
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等有少量收藏,而不见于墓葬出土,
故被称为“传世哥窑”,而称龙泉所产为“龙泉哥窑”。20世纪90年代起,人们
对传世哥窑进行深入研究,但由于传世哥窑的窑址无踪可觅,对其性质及年代一
时难有定论。一种观点认为,传世哥窑应为文献所述南宋修内司官窑。其理由是
,根据南宋顾之荐《负暄杂录》所述理解,修内司官窑产品质量优于郊坛下官窑
,但修内司官窑至今无影无踪,更无从知晓其产品面目,而现有实物资料仅有传
世。[5]
2名称由来
编辑
传说之一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
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
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
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
,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
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
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哥窑,宋代所
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
土脉细紫,质颇薄,色 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
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
,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极碎,今但
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
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
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
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
。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
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
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
金丝铁线。哥窑瓷器鉴定和价值
传说之二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
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
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
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
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
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
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
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
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
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
他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
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
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哥窑瓷器鉴定和价值
3疑似窑址
编辑
1996年9月,在杭州老虎洞发现一处窑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5月至
12月和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分两次对该窑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获取大量器物
残件、瓷片和窑具。经深入研究,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宋代地层中的遗物应为文
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地层中的遗物是“传世哥窑”,后者是仿造前
者的,“传世哥窑”的实质是南宋灭亡后仿官的产品。也有专家学者认为,老虎
洞窑即《至正直记》所述的“哥哥洞窑”。至此;可以基本确定,传世哥窑是元
代的产物,绝非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哥窑瓷器鉴定和价值
4考古谜团
编辑
由于原来被认为哥窑的龙泉黑胎开片瓷被认为是“龙泉仿官”和“龙泉
官窑”,宋代似乎就不存在哥窑,文献关于哥窑的记述被认为是以讹传讹。然而
,仔细研究和分析,就会发觉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其关键在于“龙泉官窑”和杭
州郊坛下官窑孰先孰后的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由于“龙泉官窑”的立论建立
在“龙泉仿官”的基础上,认为仿官是不可能的,却又与官窑相一致,自然是官
窑,并认为杭州郊坛下不能满足朝廷之需,再在龙泉烧造以充不足。这一观点很
自然地派生出杭州郊坛下官窑早于龙泉官窑的定论。
然而,没有足够的考古资料证明这一观点,并由此还引发出种种疑团:郊坛下不
能满足朝廷之需,为什么不就地扩充、就近扩充,而要到千里之外的龙泉建窑烧
造?宋室南渡带来了北方工匠,他们惯于圆窑用煤烧造,何以能在杭州建立龙窑
用柴烧造?文献关于哥窑的论述难道一定都是空穴来风吗?哥不能仿官,但官却
可以仿哥,各朝各代的官窑都建立在民窑的基础上,难道就不存在官仿哥的可能
吗?宋室南渡,皇帝漂泊13年,这期间南渡窑工在何处生存?如何生存?是吃皇
粮还是自谋出路?这些疑问最终都聚焦在龙泉最初的黑胎开片瓷的年代和性质上
,也就是说龙泉最初的黑胎开片瓷会不会是皇帝颠沛流离的十余年中北方工匠和
龙泉窑工技艺结合的产物?
5研究发现哥窑瓷器鉴定和价值
编辑
人们对龙泉哥窑和杭州南宋郊坛下官窑深入研究后发现,两者无论从窑炉结构、
制瓷工艺、烧造方法还是产品的胎、釉、器型等均基本一致。在等级森严的封建
皇朝;哥窑作为民窑完全按照官窑
故宫博物院哥窑藏品(12张)
的方式生产与官窑相同的产品是不可能的,即使仿造一件御器也要充军杀头的。
于是,就有了“龙泉仿官”和“龙泉官窑”之说。所谓“龙泉仿官”,说的是官
僚贵族羡慕皇室用瓷,私下派人烧造以供自己需要。其实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难道官僚贵族就不怕杀头吗?因此“龙泉仿官”立论不久即被基本否定,代替
它的是“龙泉官窑”。
6性质界定
编辑
这类产品是否可能属于民窑性质?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事物情理上分析,这是完
全可能的。在皇帝四处逃窜命且不保的十余年中,朝廷无力照管南渡窑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