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当人们还沉浸在青花瓷的高价市场,青花釉里红就像寒冬的梅花静静的等待春天百花的争艳! 时间回溯到1929年,北京琉璃厂,有个土里土气的人拿着一对儿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到处叫卖,却被人赶了出来。在前门大街,他碰上一位喜爱古董的英国军官,军官对这对儿瓷瓶爱不释手,花了两个银元买下。两年后,这位英国军官退役,带着这两只心爱的瓷瓶回到英国并赠送给戴维德基金会东方艺术博物馆收藏。
一对儿没名没姓的中国瓷器机缘巧合,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中国古陶瓷学者霍布逊到这家博物馆参观,一眼就发现了这对青花瓷瓶,并留意了瓷器上的纪年———至正十一年,瓷瓶颈部还有60个汉字的铭文。那一年,霍布逊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一书,打破了元代陶瓷无精品的结论,揭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近东有两个古老博物馆。沙·阿巴斯国王遗留在伊朗阿德比耳寺的中国瓷器,800余件收藏在德黑兰的考古博物馆;16-18世纪,土耳其苏丹收集了大批瓷器,10000余件收藏在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宫。1952年的深秋,美国弗利尔艺术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约翰·波普博士来到土耳其,以霍布逊发现的那对元代青花瓶为母本,从土耳其托普卡帕宫的1万多件中国瓷器中挑选出数十件造型、纹饰、胎土、施釉、颜料、绘画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的青花瓷器,反复比照,以那对象耳瓶纪年为名,将这一类瓷器命名为中国“至正型青花”瓷。自此,“元青花”这个在中国典籍上不见踪影的瓷器品种有了自己的名号。
何为青与花?
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蓝白花纹的釉下彩瓷器,视为青花瓷。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白色为地,蓝色为花,用青花颜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绘画;另一种是青花为地,以湛蓝青翠的地色衬托出白色的花纹,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还有一种叫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元代景德镇工匠将二者珠联璧合,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大家印象中,元青花造型硕大丰满,胎体厚重,花团锦簇,蓝色浓艳、多结晶斑块,纹饰繁密。但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青花器物,却让我们知道了元青花还有清新淡雅的一类,蓝色浅淡,纹饰疏朗,胎薄体轻,造型也更加丰富,出现了一些独具时代风格的作品,双系瓶、四系瓶、梅瓶、鸡腿瓶,不胜枚举。
元代以前,在瓷器上刻花、划花、印花的应用远远超过笔绘技法,青花瓷的一经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德镇在14世纪前后名声大噪。青花瓷的生产成为主流后,中国瓷器上的刻、划、印便让位于彩绘了。这时的釉下彩绘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层次多、画面满,从器口到器足,布满花纹,却繁而不乱。绘画种类甚多,元青花的质地不利于表现复杂的人物形象,但却对技艺要求很高,除了传统纹样,还包含了大量的水禽、游鱼、海马、异兽的图案,硕大的青花云头纹还借鉴了元代丝织品披肩的图样。
“青”从何处来?
青花瓷成功烧造,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既能体现素白瓷的美,又能体现钻蓝色的雅,一青二白,相得益彰。青花的绽放,比色调单一的宋瓷更能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元青花,以氧化钻为着色剂,这种青花钴料有进口与国产之分。进口苏泥勃青料含锰量极低,含铁量较高,且含有砷,进口料绘制的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至正型”大件青花瓷器多采用进口料。国产青花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着色后蓝中带灰,没有黑色斑点,这种钴土多产自江西、浙江,以及云南。研究者采用同步射线X荧光分析方法对青花瓷进行无损分析发现,元大都瓷器的钴料产地在中亚、欧洲与我国的甘新地区一带。
学者发现,景德镇有3处生产青花瓷的窑址———湖田窑址、落马桥窑址和珠山遗址。湖田南岸的遗物大而厚重,纹饰繁缛华丽,与伊朗、土耳其的传世品一致,而北岸的小瓶、小罐、小杯与菲律宾一带的出土物完全相同。落马桥至正地层出土的青花则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各地区各阶层及东南亚一带的普遍需求而制作的商品瓷……而珠山遗址则完全是为元代皇帝烧造的宫廷用瓷。
“花”向何处去?
元王朝特别重视外贸,随着海外贸易的日益发达,景瓷的外销也随之扩大,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伊朗等10多个国家均有发现。那时,内陆交通主要是沿着“丝绸之路”运输瓷器。犹如珍宝、沉重易损的瓷器,从内地运到边境,经新疆进人中亚的沙漠和草原,然后翻山越岭到波斯,再到地中南海。万历年间《野获绢》记载,包装瓷器有一套妙法,先将每件器物放入砂土及少许豆麦,重叠数十个扎成—体,上面洒水,豆麦生芽,就能把瓷器包裹住,包裹好后从车上扔下数次,没问题的才载运。因而,陆行万里,却安然无恙,但卖价却比平常要贵十几倍。
随着元朝疆土不断扩大,各国进贡也日益增多,元帝通常都要向使者回赐礼品,所以在景德镇烧制青花瓷,造型与中东的金银器相似,一般送给皇室使用。伊朗阿特德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萨拉博物馆现藏的元代青花瓷,多为元帝所赐。泰国也曾多次派遣使者进献礼物,元帝都回赐了织锦、瓷器,这些青花瓷现藏于泰国。
大件的青花器物制作工整,画工精细,在伊朗、土耳其发现很多,而国内却较少,存世稀少的中国元代青花瓷,仅在土耳其就藏有40余件。在外国出现较多则因为西方国家历来非常珍爱中国瓷器,元青花成为西亚各国宫廷的实用器具,为了大开销路,元代工匠们还为进口国特制纹样和器形,以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增加了扁壶等器物,梅瓶、执壶做成八方造型,数量较多的青花大盘更采用阿拉伯同心圆装饰法,将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