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01 12:54
如果您手上有收藏品需要鉴定,请添加我的微信(电话微信同号)
顺治通宝为清朝钱币,铸于世祖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顺治通宝是清朝入关后正式铸行的种制钱,面文“顺治通宝”,钱文宋体、均为对读;多为黄铜质,有极少数为青铜;钱体趋于扁平,钱缘宽阔。顺治通宝主要为小平钱,少数折二、折十大钱,按背文变化和铸行阶段可分为五式。早期顺治钱保留了明朝制钱工艺,使其版式具有明显的明朝钱币特征,而后期彻底从明朝制钱体系中脱离出来,建立了的清代制钱风格。 “顺治五式”在明清钱币演化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簠是古人盛放黍、稷、稻、粱的方形器皿,文献中又称“胡”或“瑚”。此器呈长方形,口外侈,腹下收,下有四矩形短足。上有盖,盖与器形状相同,上下对称,合成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早在4000年之前,的冶铜技术就已相当精良。殷、周时期是青铜器的极盛时代。此时期的兵器、日用品及装饰品之类,无不以青铜为主。青铜簠(fǔ)产生于西周时期,结束于战国,并在春秋时期空前发展,一度与鼎、豆等重要礼器一起的铜器组合之一。其用途与簋相仿,属食器。因在祭祀时用于盛稻粱,故称“祭祀盛粱”。青铜簠是先秦时期主要的青铜礼器之一,青铜礼器组合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西周早期开始出现,进入春秋之际而大盛,战国之际开始衰落,到了秦汉时期完全绝迹。是青铜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簠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至今尚未有专门的论著。研究以青铜簠为研究对象,不仅拓宽了青铜文化研究的领域,而且对于探讨两周时期的历史、礼制以及社会生活均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考古发掘资料,兼收历代著录所见传世铜簠,运用统计学、考古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法等主要对青铜簠的定名、类型学、分期断代、器物组合、地域特征以及铜簠的起源和衰亡分别进行了探讨。
广彩瓷器以餐饮用器和瓶、罐类陈设器为主,人物塑像极为少见。此像为道光时期的广彩像:脚踏波浪底座,表情和善,高盘的发髻以发簪盘结;手持如意;身穿碎花长袍,披肩上绘有八卦图案;衣领和袖口绘以广彩的织金花卉装饰。由于广彩人物瓷塑非常稀少,因此这件器物弥足珍贵。
明代永乐开始,青花瓷器装饰了元代繁复细密手法,注重留白的视觉效果,白地青花更显其清丽风格此藏品为明永乐青花一束莲纹抱月瓶,此抱月瓶造型端庄敦实,胎体厚重坚致,青花发色浓艳,釉色白中闪青。瓶心绘莲花、莲蓬、茨菰、浮萍等水生植物,以缎带束在一起,故有“一把莲”之称。内外壁分别饰缠枝四季花卉纹,内口沿绘波浪纹一周,外口沿绘卷草纹,构图疏朗有致。莲花是的纹样,有高洁清廉、出污泥而不染的寓意。缠枝花卉纹,寓有“生生不息”之意。明代永乐时期的青花瓷,“一把莲”成为典型的装饰图案,构图疏朗,赏心悦目。在浓淡相抹中独显宣德青之豪迈气概,深得水墨神髓。胎釉温润,宝光内蕴,历数百年而风采依旧,与秾美苍妍之青花相得益彰。
为神话人物,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据《传》记载,其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今山东莱州市),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貌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古时以喻高寿。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过去汉族民间为祝寿多赠像,取名“献寿”。
遵循“物以稀为贵”的集藏原则,既要看年代是否久远、流通时间的长短,更要看存世量的多少。四字刀的存世和出土历来不多,钱币书刊和文献所载个人或单位收藏的四字刀也是寥寥无几,有关四字齐刀出土的报导记录同样很少。前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朱活先生曾在《古钱新典》中提到山东各地出土的齐刀32批次,有四字刀的仅13次,故藏品堪称刀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