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8-30 20:59
如果您手上有收藏品需要鉴定,请添加我的微信(电话微信同号)
昌化鸡血石是特有的珍贵宝石,具有鲜红如鸡血般的色彩和亮晶如美玉般的光泽 ,历来与珠宝翡翠同样受人珍视,以“国宝”之誉驰名中外。昌化的鸡血石是特有的名贵石种之一。昌化鸡血石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西北的“浙西大峡谷”源头的玉岩山。鸡血石有一个绮丽的别称叫“印石皇后”。昌化鸡血石的工艺用途主要是制作、雕刻工艺品和原石欣赏等。昌化鸡血石形成于晚侏罗纪(约一亿年前)流纹凝灰岩中,是朱砂(HgS)在高岭石(Ko)与地开石(Di)之间不断渗染而成,摩氏硬度为 2~3 ,比重为 2.66~2.9 ,其成份为 AI2(Si4O10)(OH)2。发现与开采有1000多年历史, 广泛利用兴于明清时期。明代昌化鸡血石工艺品已成为皇宫和英国博物馆的珍藏品。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宣统等历代皇帝与后妃选昌化鸡血石作为玉玺。现代曾使用和珍藏两方大号昌化鸡血石,曾选昌化鸡血石作为国礼,馈赠前首相田中。郭沫若、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钱君淘、叶浅予等众多文化名流,与昌化鸡血石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今,一个以采集,收藏,研究,展销为主的昌化鸡血石热,正风靡。昌化鸡血石文化及五大洲,尤其在,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及华人界更享盛誉。
“袁大头”钱币从1914年开始铸造,到1927年下令停止铸造,“袁大头”的铸造时间长达13年。其实,在1927年以后个别地区仍在继续铸造袁大头银元。据资料记载,9年和10年的“袁大头”钱币至少在1929年还在铸造。到1950年又重新铸造过。在初期,袁世凯像钱币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清朝货币体制的紊乱局面,规格和成色高度统一,同时也缓解了各地军阀对经济的分割现象“存世量的多少才是决定钱币价值的重要因素,有不少钱币即使历史悠久,但其存世量仍旧很大,所以才不值钱。在古玩古董收藏界,‘物以稀为贵’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在古代,珍贵的钱币就是类似那种刚试铸了一些样币,然后就改朝换代了,像这类钱币之所以珍贵,因为存世量很少,很罕见。”
大多数唐三彩釉面由于时代久远都会出现蛤蜊光,它是千年风月留在唐三彩器表的影子,任何仿造者都无法让自己的仿品穿越千年时光。蛤蜊光不管在什么颜色的釉面上都呈现出五颜六色,也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光线下其颜色也都如此。真品三彩器物通体的宝光,恍惚不定,如梦幻漂浮在绚丽多彩的釉面上,所有的者对这梦幻之光都会感到无奈。三彩釉面的光泽虽也柔和温润,但柔和之中灿烂,温润之中隐含贼光,其通体一致的釉光毫无内涵,绝不会出现蛤蜊光。
毋庸置疑,要对品进行消费,必然会产生相应的交易活动,交易是品从生产者、销售者流转到消费者必要的流程、媒介、手段,在品资产化的条件背景下,创新的品交易能够更加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也更受消费者欢迎。目前,品交易的创新已经进入了企业家、家以及大众消费者等的视野。
簠是古人盛放黍、稷、稻、粱的方形器皿,文献中又称“胡”或“瑚”。此器呈长方形,口外侈,腹下收,下有四矩形短足。上有盖,盖与器形状相同,上下对称,合成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早在4000年之前,的冶铜技术就已相当精良。殷、周时期是青铜器的极盛时代。此时期的兵器、日用品及装饰品之类,无不以青铜为主。青铜簠(fǔ)产生于西周时期,结束于战国,并在春秋时期空前发展,一度与鼎、豆等重要礼器一起的铜器组合之一。其用途与簋相仿,属食器。因在祭祀时用于盛稻粱,故称“祭祀盛粱”。青铜簠是先秦时期主要的青铜礼器之一,青铜礼器组合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西周早期开始出现,进入春秋之际而大盛,战国之际开始衰落,到了秦汉时期完全绝迹。是青铜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簠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至今尚未有专门的论著。研究以青铜簠为研究对象,不仅拓宽了青铜文化研究的领域,而且对于探讨两周时期的历史、礼制以及社会生活均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考古发掘资料,兼收历代著录所见传世铜簠,运用统计学、考古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法等主要对青铜簠的定名、类型学、分期断代、器物组合、地域特征以及铜簠的起源和衰亡分别进行了探讨。
为神话人物,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据《传》记载,其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今山东莱州市),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貌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古时以喻高寿。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过去汉族民间为祝寿多赠像,取名“献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