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高古玉器怎么鉴定真伪 有哪些方式方法

时间:2018-01-05 17:43

  古玉鉴定之法:观察和比较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件玉器:

  这张照片翻拍自印刷品,是一件龙首玉觽(一种微曲的锥形器,最初是随身携带,用以解结的工具,后来成为佩饰,表示成人的象征),以此做鉴定实例,向大家介绍在古玉鉴定的实战中是怎么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

  上节课我们讲过,可以在博物馆用拍照片的方法仔细观察玉器积累知识,但也有人认为博物馆收藏的玉器跟我们民间收藏的没有关系,这是一个错误观点,这最起码说明讲这个话的人观察得不够细致,甚至没有去仔细观察这些馆藏古玉。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局部图:

  第一张图是玉觽中间有一个像花蕾似的纹饰,我们把这个纹饰称作“花蕾纹”,注意看这个纹饰是倒着的。下面那张图是龙的头部,大家可以重点观察头部区域的眼睛、眉骨、胡须、牙齿(包括上牙、下牙)、嘴是张开的,牙齿外露,眼睛和耳朵之间有个孔,很圆。仔细看器物表面的凹凸,图片有一定的光影效果,使得器物的立体感有所表现,立体感很强。如果我们把这件玉器水平放在桌子上,大家会看到,头部各个细节之间的上下起伏可能也就是1-2毫米,但是做得很有层次感也很立体,说明工艺还是比较到位。

  这件玉器是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西汉早期墓出土的。两只凤鸟(有人说是一龙一凤)一前一后组合的玉配饰,尾巴上有点小残。这件玉器早年在上海博物馆陈列过一段时间,现在在安徽省博物馆陈列。

  这块玉器身上也有一个花蕾纹,和我们刚才要鉴定的玉觹极其相似。

  把这两个花蕾纹放在一起比较,就能看到它们的做法。上图左边花蕾纹中间的细条是垂直交叉的,右边的是斜交叉的,虽然纹饰方向不同,但是制作方法和工艺细节基本一致。

  鉴定古玉的时候,我们经常要进行点对点的比较,请大家记住,这种比较多发生在工艺细节间的比较,而不是造型间细节的比较。另外我们要论证一件东西是对的,只这一点细节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是很多观察点的工艺细节都对,每一点都对,这件东西才可能是真的。如果有一个工艺细节不对,这件玉器就极有可能是假的。所以要论证一个东西是错的话,只要一个工艺细节有明显的错,整件玉器就可能不对了。比如选了二十个观察点,其中十九个都对,只有一个点不对,或者用我们现在的知识储备解释不了,那这件玉器就可能存疑,对于藏家来说这件就不能买了。

  再把这件玉觽和徐州博物馆的三件玉器,以及安徽巢湖出土的这件玉凤佩做一个对比。首先注意这种立体感的凹凸,眼睛、胡须、牙齿的关系,包括上下颚的关系。在鉴定的时候会看到不同造型,但是古人做玉的方法是一样的,工具是相似的,而最终呈现的工艺细节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同一时期的不同造型的古玉上会留下极其相似的工艺细节。

  这是早些年北京拍卖会上的一件韘形佩,也叫鸡心佩,是一个片状镂空的白玉佩,雕得很精致,通过透光图可看见镂空处的拉丝痕迹。一龙一凤,龙从韘的一侧爬到另一侧,张嘴将要咬住凤的耳朵,整体造型非常生动。第一张图是正面。

  下面三图是这件玉器的三个局部。图一是韘形佩的下部,可以看到线条的状态。图二是背面,有凤鸟的地方,可以看到鳞片、羽毛、包括凤鸟翅膀上的线条,还有韘形佩上有个凸出来的柄,柄上有极细的线条。最后一个图是正面,光线挺好,能看到龙的牙齿、眼睛,爪子、腿上的细毛,韘形佩,韘的部分正中有个尖儿,尖儿下面也有网格纹,和前面花蕾纹中的网格的做法也非常的相似。

  前几年有一批国宝文物进京展览,大概是建国60周年在首博做特展,其中包括咸阳出土的几件国宝。我当时去拍了照片,下面我就用这四件窖藏,和这件韘形佩做一个细节的比较。

  这几件玉器都非常有名,是当之无愧的古代珍宝。

  最后一个图是韘形佩和这几件古玉的对比图。其中主要部分是以线条为基础做的对比。当然,如果看实物,还要看拉丝和其它的工艺细节,但是作为讲座,以此一点为例,目的在于告诉大家古玉鉴定中的工艺细节比较是怎么回事儿。

  大家看人俑的头部,注意看胡须、眉毛、头发,包括耳朵的一部分,这是我选择的观察点;“仙人骑马”我主要看的是身上的线条,马的牙齿,包括器物底部的云气纹;后面的辟邪,身上的线条、牙齿、翅膀,这些小细线的地方。通过比较这些小细线的地方,说明做这些玉器的工具是相对统一的。线条可以千变万化,但是磨制的方法、工具磨过的痕迹是相对统一的。所以虽然之前没有见过这些造型,但是这些工艺是熟悉的,是见过的,是能够和馆藏器物对应上的,这种极细的线条被古人称作游丝毛雕,这几个字大家可以慢慢去观察去体会。

  所以就用这两件玉器来回答有些人的疑问:“馆藏玉器和民间收藏关系大不大?”从这两件玉器的工艺细节对比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联系是非常大的,大家应该从中体会到一些古玉鉴定中的观察和比较的方法。上面的玉觹不含佣金当年拍了90万,下面的韘形佩大概是260万左右,当年看都是好价钱,现在看都是“漏”,确实这两件还是不错的而且很典型。

  后面还有几张图片,大家可以查看馆藏和民间收藏的关系。

  第一组图片是两个剑珌,宝剑鞘尖儿上的一块装饰用玉。左边是山西省博物馆馆藏的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的战国黄玉龙纹剑珌,右边是民间收藏。我们看对比的地方是中间,隐隐约约小圈上,龙的眼睛、嘴,这一个包一个包是个简化的龙,从图片上就能看到两者的相似。虽然造型不同,一个边上带宽边儿,一个不带宽边儿,但是看打孔的位置,包括金线的缠绕方式,这些地方的工艺细节都是非常相似的。这些相似是受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影响而相似的。

  第二组图片,左边是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龙纹白玉璜,右边是民间收藏的战国龙纹白玉环。造型也不一样,但内部纹饰、素材、线条、凹凸等工艺细节都是非常相似的。

  第四组图片也是两个剑饰,是个圆柱形剑首,没做完,用很浅的线一段一段的磨出来,这可能是第一步勾线条,后来可能没有继续下去,所以线条是断断续续的,没做完。左边红色剑首,借助光,可以看到印刻线是怎么衔接的。右边这件看中间,中间有光的地方通过明暗关系,能够看出质感。可以看到两件在工艺细节上如出一辙,左面是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金胜村出土的剑首,右面是民间收藏。

  第五组图片,左边是湖北省襄阳市九连墩战国墓出土的战国白玉谷纹环,右边是民间收藏。战国时期的楚国玉器当中有一类玉璧的谷纹排列是非常讲究的,看上去很多谷纹都拖着长长的尾巴,细长且飘逸,忽左忽右,很难判断出尾巴的方向是否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很多人认为,这种尾巴多少和春秋玉璧上的组合龙纹会有一点关系。在相同光照条件下,这两件玉器谷纹的凹凸、排列方法,线条的形状,等工艺细节非常相似。

  第六组左边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春秋龙首黄玉璜,一边有一个龙首,中间是类似云纹变化的纹饰有可能是变形的龙纹;右边是一个玉环,玉环上有特别明显的龙头,一组一组排列,有正有反,龙头上有鼻子、眼睛,上下颚连胡须都能看清楚。这两块玉都是典型的春秋玉器,仔细观察这两件玉器上每一个鼓起来的体积,其根部都有一个明显的线条,感觉就像是一根钢丝圈着一一个小小的水珠儿,纹饰很有张力。这两者绝不仅仅是纹饰造型的相似,而更多在工艺细节上的相似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上面我们看了这么多馆藏和民间收藏的对比图片,大家可以基本体会到馆藏和民间收藏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刚才我们讲了这么多,基本上就是告诉你在鉴定古玉时,如何进行观察和比较。观察和普通的看有本质的区别,观察是有极强的目的性的,要带着目的去观察,要把观察的重点锁定在一个极小的细节上。比较也是要把观察的细节与平时积累的馆藏古玉工艺细节、书上的古玉工艺细节以及你所收集整理的古玉标本的工艺细节相对比,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通过一个线、一个槽、一个拉丝等几个或多个观察点我们就能知道这件玉器是真的还是假的,有一点明显的假那这件玉器就不能往下看了。如果要真,所有的观察点的工艺细节都要禁得住细节的比较。

  所以看真假是一个细活儿,需要慢慢地积累,要不断的去搜集整理资料,绝对不是一下子就能速成的,千万不要相信江湖上那些所谓的鉴定秘籍,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秘籍是非常害人的!古玉鉴定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循序渐进的积累。唯一的捷径就是,去看博物馆、去看古玉标本、去看有古玉工艺细节和准确出土记录的古玉书,我想这就是相对意义上的捷径了!我自己沿着这条路走了二十年,我觉得这是最省事儿、最省时、最省力、最省钱的一个学习方法,而且非常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