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但发展较为缓慢,原因是明朝的重本抑末、苛捐杂税、闭关海禁以及矿禁等。早在洪武年间就实行矿禁,成化年间因财政告罄,曾短暂开禁,民间也偶有私自开采情况发生。矿禁的实行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保护,更是农耕国家的策略之一。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开矿和商业一样都会干扰这个国本,由于利润的刺激,大量的劳动力会蜂拥于此,官营的开矿甚至会刺激大量民营开矿的兴起,让统治者不安的就是聚集起来的矿工,将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例如成化年间的矿工首领叶宗留起义。
万历通宝楷书光背3元神宗万历四年。
上海艺术品交易中心近几年对万历通宝大钱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明代历通宝银质------------价格:RMB2,980,000----日期:2016-08-15
明“历通宝”背“矿银”银------价格:RMB2,430,000----日期:2016-07-28
明“历通宝”背“穿上日”------价格:RMB3,160,000----日期:2016-01-18
历通宝大钱一枚----------------价格:RMB1,920,000----日期:2016-12-22
历通宝大钱一枚----------------价格:RMB1,940,000----日期:2016-07-28
近几年万历通宝大钱市场成交的价格:
明“历通宝”背“矿银”银------价格:RMB2,410,000----日期:2016-04-17
明代历通宝银质------------价格:RMB4,960,000----日期:2017-01-03
明代历通宝银质------------价格:RMB5,660,000----日期:2016-04-05
“历通宝”样钱一枚------------价格:RMB4,530,000----日期:2016-08-15
明代历通宝银质------------价格:RMB3,560,000----日期:2017-01-10
明初仿效元代货币政策,推行纸钞,禁用金银。后因经济的发展,海外市场的开拓,货币需求量增大等原因,明英宗正统年间“驰用银之禁”,白银取得合法的货币地位。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始开采银矿铸行银币,先后铸“万历通宝”背“矿银”、“矿银四钱”及“万历年造”背“二钱”、“五钱”、“八钱”、“九钱”两种纪值银币。由于铸量极少,加之历经战乱和人为销熔,今已存世无几,弥足珍贵。
万历(1573—1620)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长的年号。万历前期,张居正主导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朝廷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但在后期,由于张居正的去世,万历帝开始逐渐怠政,并创下30年不上朝的“历史记录”。加之明朝相继在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发动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史称“万历三大征”。《明史》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为证明此钱为银币而不是白铜币,笔者还作了两个方面的比较:一是将四钱银币折算成克。在明代,一两白银为36克,四钱应为14.4克,而该银币为14.3克,与14.4克基本吻合,所少的O.1克应为合理磨损;二是将相同大小铜币的重量与其进行比较。结果是:相同大小铜币的重量为10.1克,比该银币少4.2克。经过比较,可以肯定,背文“矿银四钱”的万历通宝,是银币无疑,绝不会是白铜币。
对于明万历银钱的性质与用途,我国古钱币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属于“钦赏”性质的非正用品。朱活先生指出:“万历年造大小银钱,殆非正用品。”(朱活《古钱小辞典》)唐石父先生认为均属“钦赏金、银钱,铸于明宫内府‘银作局’……以备钦赏之用’”。并明确指出“1959年于上海市郊朱忠禧墓的万历年造银钱两枚”皆“墓主生前得自钦赏,死后随葬”。
万历通宝是许多古玩、货币收藏者非常珍爱的单品,而国内进行专业收藏万历通宝的朋友,也只是握有一定的数量。许多有经济实力的买家或者古玩企业,对其进行购买和收购,在万历通宝的市场流通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抑制效果,而在另一方面,作为历史的遗物,万历通宝也因为年代的久远,在留存的数量方面,变得非常有限,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