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铸还不能大量地翻铸,翻多了,就变形了,所以翻出来的钱也是有一定限量的。次翻出来的钱叫铸母,我们一般讲的母钱就是铸母。铸母在钱币正式流通后也会销毁,所以母钱也是很少流传下来的,但古时钱币管理没有那么严格,也有少量流传于世。而卜繁龙的手中,就有乾隆、顺治、咸丰和光绪母钱,这在钱币收藏界也是数一数二的。
这类私铸的小“顺治通宝”,二十多年来,我仅收集到三枚,它们大小不一,另两枚一枚钱径1.9厘米,一枚2.2厘米,钱文书体也不同,不是一炉所铸。反映了私铸情况。清初南明尚据上海,这种小“顺治通宝”在南方少见,北方可能多一些。它们虽是一枚小钱,却见证了清初的一段历史。
上海艺术品交易中心近几年对顺治通宝母钱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清顺治通宝不同钱局一百四------价格:RMB5,830,000----日期:2017-09-22
顺治通宝天狗食月花钱----------价格:RMB4,280,000----日期:2016-11-13
清顺治白玉顺治通宝------------价格:RMB5,240,000----日期:2017-05-12
清“顺治通宝”背“宝泉”小----价格:RMB1,680,000----日期:2017-09-01
清顺治通宝不同钱局一百四------价格:RMB3,350,000----日期:2016-10-17
近几年顺治通宝母钱市场成交的价格:
清顺治通宝折二宝原试样钱------价格:RMB4,540,000----日期:2016-07-26
清“顺治通宝”背“宝泉”小----价格:RMB2,840,000----日期:2016-04-25
清“顺治通宝”背“十一两------价格:RMB1,720,000----日期:2017-09-28
“顺治通宝”背左“延”、右----价格:RMB4,550,000----日期:2016-02-19
清“顺治通宝”背“宝泉”------价格:RMB1,390,000----日期:2017-10-18
钱样是给皇帝审定用,一类钱币的钱样理论上应该只有一枚,所以数量极为稀少,一般在交易市场上几乎见不到。雕母是按照朝廷规定的那种规范性钱的形式,把它雕刻出来,面、背要求很严格,而且请当时有名的书法家或者是皇帝本人来写钱文,把它刻成钱模子。雕母做出来以后,经过审定批准以后,就开始翻铸了。
中国是世界上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了不少“无文铜贝”,为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都有。
顺治通宝是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年)所铸钱。顺治元年,在上海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铸币,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设钱局,钱币上用楷书写着“顺治通宝”。顺治通宝的成分红铜七成,白铜三成。一千铜钱称为一串。顺治通宝重初定位每文一钱,后改为一钱二分、一钱四分、一钱二分五。顺治通宝的币型未能统一,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顺治五式”。
根据博宝在线拍卖网2010年--2011年顺治通宝浙图片及价格_2011年第48周系列在线拍卖统计,在1年的时间内,顺治通宝浙图片及价格_2011年第48周一共有5枚拍品上拍,总浏览643次,参与总人次达到14人,出价次数53次,其中价格高的是顺治通宝浙一厘(厚重),藏家为关注的顺治通宝浙图片及价格_2011年第48周如下:顺治通宝浙一厘(厚重)、顺治通宝浙一厘少见、顺治通宝浙一厘。其中竞争为激烈的顺治通宝浙一厘(厚重)定价0元人民币起拍,在经过15次出价后,后以150万元的价格成交!
清朝虽是银、钱并用,而“制钱”(即本朝铸行的钱币)是社会上主要的通用钱。清刚建立,对“制钱”的铸造就有严格规定,且逐步完善。规定钱的成色是七成红铜三成白铅。钱的重量,顺治元年每文重一钱,二年是一钱二分,八年是一钱二分五厘,十七年又改为一钱四分。所以“顺治通宝”大于前朝钱,比较规整。然而,从清朝一开始铸钱,私铸钱也同时出现,且屡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