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在拍卖市场自2000年以后就急剧上涨,存世数量越来越少,保存难度也高,再加上对佛教文化的痴迷和人们投资意识的增加,具有极高的宗教、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价格上涨是必然,鎏金佛像泛指一切以金属为质地的佛教造像,材质可以是纯金、红铜、黄铜、青铜、铁、银等,但一般特别指鎏金的铜佛像。
近年来,火热的佛像拍场中有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明清金铜佛像颇受中国藏家青睐,如不久前纽约佳士得的春拍中,就有一尊明永乐金铜造像以四千多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艺术是社会生活的高度浓缩,藏家郑华星表示,中国的佛造像从一开始就既有外来文化的根源,又与中国各朝代的审美相融合。
上海艺术品交易中心近几年对清代铜佛像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清代嘎巴拉碗------------------价格:RMB2,920,000----日期:2017-05-22
清代观音立像------------------价格:RMB2,550,000----日期:2017-05-10
关公--------------------------价格:RMB2,710,000----日期:2016-04-04
清代嘎巴拉碗------------------价格:RMB5,370,000----日期:2017-04-07
近几年清代铜佛像市场成交的价格:
清代嘎巴拉碗------------------价格:RMB4,450,000----日期:2017-04-08
清代嘎巴拉碗------------------价格:RMB3,120,000----日期:2016-01-19
由于去年的苏富比秋拍中,一尊明代铜佛被中山著名收藏家郑华星先生花2.3亿元人民币竞得。为此,李广兴先生觉得古代的铜佛造像藏品的升值幅度必定是不可估量的。他表示自己也十分钟爱及留意铜佛方面的收藏品,而且也十分乐意把自己所收藏的这尊铜佛展示给更多的藏友们欣赏与研究。(
以真品翻模制作。这种用真品做模再翻新的作伪法,乍一看整体很像,但拿在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轻的感觉,铜质也很生硬,锈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鎏的金,光泽极不自然。古代是用法鎏金,色泽很沉稳,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虽然经过长期的磨蚀会露出铜胎之色,但古意盎然,这是仿品无法比拟的,翻模的伪品往往在细部上交代不清。
再有材料与质地,这是鉴定中为直观的。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我们在鉴定时,要注意不同的时期用铜是不同的。如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特别是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料特别好,所以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别沉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
明代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
金铜造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艺术,其主题是一致的,即都为“人”像,不同的只是其面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因此,我们可以把一般的鉴定要点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与坐姿,三看标识与坐骑,四看细部与装饰,五看材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如果能注意到以上几点的话,基本上就可以做到正确的鉴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