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是造像数量多的一类。包括[2]、强巴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等等。广义概念的佛像也包括菩萨等佛教所有造像。菩萨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他们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
据《明实录》,明廷首次赐予西藏僧人佛像是永乐六年(1408年),此年“如来大宝法王哈立麻辞归,赐白金、采币、佛像等物,仍遣中官护送”。
上海艺术品交易中心近几年对南无观世音佛像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16至17世纪佛海观世音------价格:RMB4,410,000----日期:2017-05-25
观世音菩萨像------------------价格:RMB1,710,000----日期:2017-02-19
铜漆金观世音菩萨--------------价格:RMB3,560,000----日期:2016-04-27
16至17世纪佛海观世音------价格:RMB5,140,000----日期:2016-10-14
雕观世音佛像组------------价格:RMB4,790,000----日期:2017-06-01
近几年南无观世音佛像市场成交的价格:
清金属雕铸普陀观世音及十八----价格:RMB1,450,000----日期:2017-01-09
观世音菩萨--------------------价格:RMB1,510,000----日期:2016-02-27
清金属雕铸普陀观世音及十八----价格:RMB4,280,000----日期:2016-07-14
清金属雕铸普陀观世音及十八----价格:RMB5,460,000----日期:2016-04-01
明永乐铜鎏金观世音菩萨像------价格:RMB3,790,000----日期:2016-02-15
此后,宣德朝也制作宫廷佛像。明廷造像带款的目前只见“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二种,均阴刻于台座前方台面上,款识规正,字体秀美。传世的永宣鎏金铜像造型优美,金色充足,尺寸多在二三十厘米左右。
铜佛像一般是指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始见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到民国时期,乃至现代的港台、东南亚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普遍使用。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据了解,近年来不少佛像艺术品藏家进入到海外拍卖场追拍,在海外拍卖场上,不少佛教题材的藏品均为华人拍得。
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影响极大,特别是明清诸帝大力推崇藏传佛教,大兴藏传佛教寺庙,在皇宫设立造像机构,使藏传佛像艺术在内地得到了广泛传播,带动了汉藏佛像艺术的深入交融,从而成就了我国古代又一个铸佛塑像的高峰。这一时期的造像在承袭宋元时期传统造像的风格特点外,融入当代审美观念,形成了头大面宽、体态丰腴的新型造像模式,更贴近生活,但却近人而不俗。
不久前举行的“佛光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专拍包括15尊明永乐和宣德年间御制的鎏金佛像取得了优异成绩。明永乐年间御制的鎏金铜佛以1.16亿港币创下历年佛像拍卖的高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