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华夏文明的第一块奠基石”。 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有专家学者说:“中国玉文化造就的辉煌绝不亚于长城和秦兵马俑”。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就有了玉制工具。商周时期,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玉石历来被人们当作珍宝,在中国古代,玉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
玉,实际是优质的石。玉石的种类非常多,有白玉、黄玉、碧玉、翡翠及玛瑙、绿松石、芙蓉石等。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就显示了中国玉雕的高超技艺。
多少年来许多中国玉雕作品超凡脱俗给人们带来意境之美让无限遐想和感叹不已。中国玉雕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产品是世界雕塑苑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宗教观念、美学思想等丰富的内容。造就玉文化的要素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则是古玉器的加工要素。正由于中华古先民高超的加工技艺,才能有令人叹为观止古玉器瑰宝。
从古代使用的玉雕工具上来说,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古玉中加工玉器的工具是“石”,而与金属物无关。《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汉字结构中的“王”和“石”都明示了古玉器加工在此时与金属无关。其实在此时期铁的硬度与和阗玉的硬度还相差很多,因此说“从战汉时期开始用铁来加工古玉”是不能自圆其说的。除了现代采用钢材复合金刚砂制成工具并仰仗机械加工玉器之外,无论有金属或无金属的时代能加工古玉器的,非“石”莫属,金属还当不了攻玉的主角!
金刚石雕琢了高古玉
笔者曾做过一个实验,用普通的划玻璃刀刻划玉器后,在显微镜下比对了古玉的刻划痕,发现两者刻划痕迹基本共同;笔者还发现嵌在玉器槽中或眼中的“小石子”,用其划刻玉器本体也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即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小石子”,竟然“超硬”,能轻易刻划和阗玉,其划痕与古玉纹饰的刻划痕基本一致。同时这小石子又不会被钢锉、钢刀等所损伤。因此此“小石子”很有可能是金刚石的颗粒。
粗雕是玉雕制作的实质性阶段,即通过测、堑、底扣、划、冲、轧、钻等技术手段使玉料逐步变成一座或一件立体雕琢品、但还不能称为完整的玉器。
细雕在玉雕工艺中就是对粗雕的玉器进行精细修饰是使玉雕作品进一步完美和增添神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玉器的许多细部进行雕琢,例如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睛、服饰花纹;兽鸟的眼睛、毛发、爪尖、嘴时;花草的茎、叶等最能显现神韵的部位进行逼真的刻划。
玉器雕琢追求逼真传神和适度夸张,然而要使玉雕作品传神、有意境,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可以说每一块玉料都有其本身之意,本身之境,只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发现其中奥妙,方能根据自己长期的艺术实践,将自己内在的意与境和玉石本身的意与境相结合,从而用自己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技巧在脱琢的玉器中表现出来,使之成为具体的可以供人们欣赏的艺术珍品。一件玉雕作品的好坏,主要看其是否有意境,雕琢是否精湛,颜色是否用得巧,题材是否恰当造型是否完美;要从玉雕作品的玉质、色彩、题材、造型等方面来判断其艺术价值。
到了现代,玉雕制品的加工与前述琢型有所不同,相对也复杂得多,通常需要专门的设备来完成。玉雕制品的加工工艺,通常分为选材、设计、琢磨、抛光和过蜡这五道工序,以设计和雕磨工序最为复杂。
设计与选材
对于玉雕工艺品来说,选材和设计的关系很难说谁先谁后,有时可能先有玉料,而后设计玉雕方案;有时也可能是先有玉雕方案再去选择玉石。通常都是因材施艺,即先有玉料,后行设计。选材要讲究玉料的质量和大小,不能有大的裂纹和瑕疵。若是应具体设计而选材,更要选择质地、颜色和特性,以便与设计的主题相和谐。
一件完美的玉雕工艺品,应该是玉质美与造型美的高度和谐而造型美则取决于仔细研究了原石之后的设计方案。因此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玉雕工艺品的设计人员不只懂得美术设计,更应了解各种玉石的各种特性如韧性或脆性、硬度、热敏性、化学稳定性、裂纹发育情况、瑕疵延伸情况等等,才可能真正保证其设计的最后实现,否则很可能半路夭折。设计工作并非只在开始琢磨前进行,往往贯穿制作过程的始终。设计人员要根据玉料在制作中发生的变化以及制作者的能力和水平,随时改动设计稿,逐步引导完成制作。
玉雕设计一般分为粗绘和细绘两道工序。粗绘是在开始琢磨之前,把造型和图样直接绘在玉石上;细绘是在制作中把局部细致的要求绘出来,以便于制作者领会设计意图。玉石上绘好设计稿后,就可以开始加工。
2、琢磨
琢磨是按设计要求出造型的一道大工序,操作时通常分为切割和雕磨两个分工序。
切割工序较为简单,即用切割工具除去石皮(若有的话)及设计轮廓以外的边角余料。此外,也要挖去不能用的瑕疵或脏点,剔除有碍设计的"砂丁"或杂石等等。最后得到一块初具雏型的玉雕料坯。玉雕行业内在此道工序中的一些基本手法都有专门的名称,如铡、摽、扣等。铡即切削,切去不要的部分;摽是去棱角;扣就是挖去脏点或"砂丁"、杂石等。事实上,这此手法也用于雕磨过程。切割使用的工具主要是起切削作用的铡钝,錾铊,丝子锯、开料锯、扣活机等等。雕磨则是出设计造型的工序,其基本手法和步骤是冲、磨、钝勾等。所谓冲,是指较大面积的磨削。用冲钝(直径3~4cm)或金刚石砂轮将高低不平的部分冲成玉器粗坯。所谓磨,是用大小不同的磨钝磨出大样,即磨出设计中的主要部分的轮廓形态,如人物的头、手和身体等等。所谓轧,是指深度磨削,即用轧钝轧出较细部分的立体感,如给人物头部开脸,轧出嘴、鼻、耳等。 所胃勾,即是用勾拖铊勾出细部的细微花纹,如人物的头发以及鸟羽龙鳞等等。细部的雕磨还有撤、掖和顶撞等手法,因而使用的雕磨工具也应不同的作用而五花八门,除冲铊、磨铊、轧铊、勾铊外,还有串锤、钉子、棒挺、平口等等。上述这些工具都是传统玉雕工具的名称,过去都是用铁制成的,使用时带动金刚砂将玉器琢磨出来。现在多使用固着钻石粉的工具,效率提高很多。
玉石雕磨,通常使用的是专门的玉雕设备。玉雕设备主要由电动机工作头、皮带传动装置、磨头、水槽及工具箱等组成。电动机与工作头用钢柱连结在一起,可同时升降。皮带传动装置在电动机的传动下,带动工作头左端的磨头转动。通过换用不同的磨头实现不同的琢磨目的。磨头即是各种形状的磨具。目前大多数是电镀钻粉磨头,因其磨削效率高,使用寿命长,价格也不贵。
3、抛光
琢磨好设计造型的玉器,还要迸行抛光。抛光的具体操作过程与琢磨类似,但使用的工具和磨料(即抛光剂)与琢磨时不同。
4、过蜡与装漠
抛光完成后的玉雕制品通常都需过蜡。过蜡方法与前面讲述的相似。只是从蜡液中提出时,需仔细将多余的蜡液,尤其是玉雕品的凹缝等处擦拭千净,从而使玉雕工艺品熠熠生辉。
对于玉雕工艺品而言,过蜡并不算结束,还需配上适当的木座和锦盒,即完成玉器的装演,才算真正完结了。
当代玉雕题材的突破
文化和艺术品是一个时代社会面貌的映射。自宋代玉器走下神坛,走出皇宫开始,玉雕艺术已悄悄地走向世俗化、生活化;发展到清代,玉器的艺术化、平民化现象尤为明显,这一时期的玉器之多、之精、之多样化令人咂舌,被誉为古代玉器的巅峰。纵然如此,中国古代的玉雕艺术归根到底仍然是服务于封建统治和宗教思想,创作皆以社会核心阶层为中心,为皇家贵族或文人墨客的思想载体,玉雕艺术的发挥仍然被政治所束缚,到清代的多元化也只是以封建统治为中心的多元化,任何一个“越轨”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大逆不道。民国到解放前后,社会环境容不得玉雕艺术有更多的发展。发展到当代,玉雕创作也有一个中心,是以弘扬和发展传统玉文化为中心。玉文化在不同时期当有不同的主题和内涵,正如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玉器分会秘书长奥岩先生所言:“当代玉文化应当是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玉文化为基础,以高品位的艺术创作为核心;以玉雕精品服务于社会,形成艺术、品味、财富为特征的新时期玉文化”。在如今社会稳定、文化多元化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当代玉雕艺术才达到了真正的艺术化、生活化、平民化,玉雕题材除了传统题材,如人物、器具、兽类、鸟类、花卉、山子等,还出现了很多现代风格的作品,其中不乏写实和利用玉性、玉质大胆写意创作的作品。
传统题材的意义是深厚、深远的,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创造、提炼、丰富,其精华被继承流传下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有新的表现,新的发展,才会被继续传承下去。当代玉雕对传统题材大多都有了新的诠释。或仿古雕件,直接再现古人的创意和精神,让世人重温历史,感受古代文化的神韵;或采用不同的玉石材料来诠释传统题材的内涵,让世人领略别有一番风味的传统文化;或将传统题材赋以新的表现手法,例如人物和动植物雕,当代玉雕突破了对象单一构图的局限,在材料允许的范围内物尽其用,将能表现主题的故事情节和环境相联系,使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佛门法事、名人雅客、诗词文学、戏剧舞蹈等都被运用到当代玉雕中,将这些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题材明朗化、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更注重人物和动物神态和内在感情的刻画。作品不仅情趣横生,且更有文化韵味,大大地提高了玉雕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除重新演绎传统题材,当代玉雕也有突破神话传说、宗教典故的取材范围,注入了大量现代生活的元素。天工奖作品中能依色施工,随料构图,创作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升华于生活,展示了当代多元化、人文化、个性化时代的审美观念和情感。
当代玉雕艺术把玉雕带入了历史上又一鼎盛时期,但令人担忧的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治玉工具越来越先进,而艺术却渐行渐远;玉雕作品的价值扶摇直上,而文化气息却越来越淡薄。我们当代玉雕创作者该怎样把玉雕创作与我们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创作出兼具文化气息和深远意境的玉雕作品呢?
首先伴随中国经济的腾飞与复兴之路的重启,人们再次重新考量中国传统文化在主流文化的比重,重新思考古老价值观背后的普世价值点。因此我们希望确立一种新的风格,她从现代审美的角度出发,从普世价值观出发,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创立新中国风的方式,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
新中国风的基本定位
格物致知——承袭中国人“格物致知”的传统,以玉为媒介实现与天地人伦的对话
儒家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递进的层次,“格物致知”是这一切的基础。论语中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格”是推究的意思,而“知”是“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的意思。
从对自然万物的推究和思考中获得人生的智慧。这推究的过程就是对物件的情状、特性进行仔细研究、对物件进行把玩的过程。中国人赏玉玩玉的过程也就是这个过程。孔子在把赏玉的过程中,推究出玉有十一德,也是这个“格物致知”的过程。
而“玉”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人在“物”之中的至爱呢?在中国人的眼里,玉是天地变化而生的精华,是天地灵气的化身。而从对玉的物理特性的推究中,人们发现这温润又坚韧的特性合乎中国人的“中道”,这圆融的特性合乎中国人生活的最高准则。——从“玉”中格物,所得的“知”、所得的智慧是最有品级的,也是最能体会出中国人的道统的。是第一层的理解。
描摹花鸟虫鱼草木走兽,正是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也符合“格物致知”的道统。从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中,窥见自然的本相,领悟自然的智慧,实现与天地人伦的对话。——这是雕玉题材上的“格物致知”,是第二层的理解。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不尚工巧,以玉为媒介描摹花鸟虫鱼草木走兽让人们重新认知“自然”敬畏“自然”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八目”。中国人讲“纲举目张”,那这八目的纲是什么?纲是“王道”,“王道”的核心在于“道法自然”。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在自然的状态。中国人对这个“自然”是充满敬畏的。
这一“道法自然”是充满了时代性的,今天由于工业社会的过度扩张,对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是人类对于自然没有敬畏心的表现;我们重推这样的母题,正是为了彰显这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