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而钴是青花的呈色剂,融在釉中,即可烧成钴蓝釉,呈色十分稳定。
但是色彩鲜艳的蓝釉,除釉色纯净外,尚须有洁白的胎质映衬,方能显现出蓝如宝石的理想釉色。自元代发明高温钴蓝釉后,明清时又出现了回青、洒蓝和天蓝等釉色,绚烂多彩,令人称赞。
较之明代同类器物,清代霁蓝瓷更加注重色彩的运用,多在器物上以丰富多彩的颜色和图案来衬托主题,使得原本深沉雅致的霁蓝器物平添几分生动。
古玩文化就收藏了一只清代同治年间的霁蓝釉开光瑞兽纹盖罐,通高:28cm,口径:8.5cm,底径:23cm。
近几年霁蓝釉瓷器市场成交的价格:
厦门谦记古美术馆携手福州三坊七巷田黄馆举办的“单色釉·田黄精品展”开展,包括清乾隆霁蓝釉鹦鹉耳扁瓶、清雍正柠檬黄釉碗和清康熙郎窑红釉观音尊在内的40多件精品。
据悉,这场精品展今明仍免费面向公众开放,有兴趣的藏家和市民不妨去看看。
曾经,古人评价颜色釉瓷器时特别看重蓝釉瓷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蓝釉瓷器多为高温釉,烧制难度大,另一方面则因为烧制蓝釉所用的氧化钴原料稀少。
亮丽的柠檬黄、美艳的桃花红、绚丽的霁蓝釉……早在两三百年前,清帝烧瓷器就走在时尚前沿,走“小清新范”。
从近几年的蓝釉瓷拍卖市场情况来看,雍正蓝釉瓷无疑是大赢家。尽管乾隆蓝釉瓷的上拍总量更多,但高价成交者多是雍正蓝釉瓷。以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为例,在2011年秋季拍卖会上推出的三件雍正蓝釉瓷器:清雍正·霁蓝釉撇口观音瓶、清雍正·霁蓝釉橄榄瓶和清雍正·天蓝釉六楞葫芦瓶分别以602万港元、1634万港元和458万港元高价成交。另外,古玩文化艺术品交易2014年春季拍卖会上也曾亮相过一件“清雍正·霁蓝釉梅瓶”,当时估价为100—150万元,终以253万元成交。此瓶曾在香港苏富比2009年秋季拍卖会上亮相过,当时以146万港元(约合人民币128.6万元)成交。时隔四年半,再度亮相拍场,增值了近一倍。
蓝釉瓷器虽然没有华丽的纹饰和造型,却在简约中让人们领略到其雅正之姿、秀丽之美,即便是在青花、粉彩等占有大量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仍然有其固定的收藏群体和收藏市场,长期为藏家们所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