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隗宝元青花

名称:稀世隗宝元青花

供应商:上海兰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价格:10000.00元/件

最小起订量:5/件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丹巴路98弄7号楼

手机:13262265065

联系人:宋伟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120457867

更新时间:2021-02-24

发布者IP:180.173.15.157

详细说明

  在中国瓷器中唯有元代青花如尘封已久的 珍珠,青山遮不住在历经600余年的寂廖岁月之后,让今人领略了独步瑶台的风采,被藏界赞誉“买断春风”。元青花瓷器不但因价位鹤立于青花瓷之列,还因其实用性和艺术成就的卓越为世人称赞更为全世界瓷器藏家所关注。元青花的收藏代表着瓷品收藏的档次,成为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被视为掌上明珠,连照片都不肯轻易示人,生怕露相后被人仿冒。这也是造假之人或仿制大师们趋之若鹜、为之疯狂原因,元青花的真伪之辩也一直是文博界最纠结的话题,这也是是藏家与专业鉴定人士必须面对的。

  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器”是根据中国硅酸盐学会1982年版《中国陶瓷史》青花瓷器的定义为准的“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铀下彩瓷器”。也就是说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用毛笔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入窑经高 温(1300℃左右)还原焰一次烧成则为青花瓷。

  早期的青花发现于唐代巩县窑,它从产生至消失,一瞬而逝。宋代并未得到发展,也没有确切的继续烧制青花的依据,青花突然隐没,在考古学上被称为“断代之谜”,至今没有确切的答案。元青花在元代中后期“横空出世”似乎缺少一个酝酿的过程,那种蓝白相间的图案其实更符合伊斯兰文化的审美情趣。根据伊朗博物馆伊斯兰部主任Rohfar女士说:“元时有伊朗人在中国,是伊朗派到中国去学习制瓷的,但具体材料在什么书上有什么记载,要去专门查找。”这一点从伊朗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瓷器上的方形图章上看,就可以得到证实。伊朗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上的图章大多数是刻上去后加红色颜料的,有的又在其上加了一层似透明釉的保护层。也有少数看起来就是直接在景德镇用笔在瓷胎上写上去的

  从元青花凤凰杂宝纹大盘可感受到毛笔书写的流利、绘画及处理手法轻松和娴熟,可以肯定这是元代穆斯林色目工匠的作品。据伊朗专家分析,确认这是波斯文,看不出意义,可以推断是签名,伊朗工匠有对自己作品留名的习惯。元时有一批伊朗工匠在景德镇根据西亚人的审美要求作画并留下签名。

  伊斯兰人崇尚蓝色,他们用氧化钴(CoO)作为釉下颜料,烧制成功青花陶器,这在陶瓷装饰上是一个重大贡献。钴矿在陶器中的使用在阿巴西时代已经很广泛了,氧化钴是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呈色剂。0.25% 的氧化钴在釉中已能充分呈现出中度蓝色;0.5%的氧化钴在釉中呈现出艳丽的蓝色;1%的氧化钴在釉中呈现出非常深的蓝色;在氧化钴稍高于1%时,则会呈现蓝黑或黑色。氧化钴比重为75,不管是重复烧,还是在任何的釉料下,它都能呈现稳定的宝石蓝色。

  (伊斯兰国家在公元七世纪就出现了青花陶器)

  法国人费琅编的《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1912一1914年)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其中雅库特一节提到了中国瓷器。雅库特(yakut,1179 --1229年)是祖籍东罗马帝国的希腊人,大官人的奴仆,被派往东方旅行和贸易。他编写的《阿布·杜拉夫·米萨尔·本·麦哈黑尔说学记》写道:“这里(指印度)制造陶瓷器皿,销售给我们的国家,声称是中国货,其实不然。因为中国的粘土比这里的粘土要坚实得多,耐火性也好。用该城的粘土制造与中国器皿相同的器皿,用火焙烧三日,而耐火性不过三日,然而中国粘土可在炉中连续焙烧十日。故这里瓷器是黑色,而来自中国的瓷器无论透明与否均为白色或其他彩色。”由此可见,景德镇的麻仓土(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在元代时就已名扬天下,在与瓷石混合之后与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完美的结合,是元青花瓷突然成熟的主要原因。

  如何鉴赏元青花

  由于国内对于元青花的研究发掘较晚,研究物证稀少很多研究成果和依据来源于国内外藏者或专家的著作或推论,近年来在国内发现的大量元代青花瓷器也为研究带来了一些新的发现,有些结论也与专家的探究结果相左。比如在耿宝昌李辉炳等专家的著作中,把江西省九江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出自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安百四墓牡丹纹塔式盖罐作为元代中期(延祐期)青花瓷代表作。而经上海陶瓷专家检测,此物青花料并不含氧化钴,据两位大师定义的青花瓷,非钴料呈色者不算青花,那么之前专家们以此定位的延祐期是否存在? 元代早中期有无青花瓷?所谓“延佑型”提法是否科学?笔者认为“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罐”属于褐彩,因为该牡丹纹塔式盖罐的烧造温度已较高,但纹饰并无钴料的发色,却是铁着色的褐黑色不同于苏麻离青独特的氧化钴发色特征。 1978年杭州发现至元丙子年纪年墓,出土瓷器8件,其中有3件青白瓷观音坐像,在发、眼、眉及服饰突出部位用青料和褐彩描绘,胸部如意头纹蓝色清晰可见,被定为元初物。三件青白瓷观音坐像均胎体较薄,中空,后部均有一圆孔,特征与景德镇南宋墓出土青白釉褐彩观音大体相同,而与常见的元代青白釉厚胎贴花观音坐像不同,后证实该观音座像实为西王母像。这些被证实了的错误说明对元青花认识还有待完善,笔者通过近几年对元青花的收藏和探究,以及对出土器物和馆藏品的研究进行分析排比、进行初步汇总归纳,在此分享给元青花爱好者,一起来认识元青花。

  一。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认识元青花

  有位陶瓷专家曾经透露:“民间的元青花有些是真的,从御窑窑基遗址里流失出去的,但数量不会像外面传的那么多。景德镇御窑(御窑也称为官窑)文物盗挖现象猖獗。等到抢救性的发掘开始动工,专家得到的都是瓷片,整器都没有了。”明示了元青花考古工作的滞后。

  1965年,刘新园在湖田窑发现元青花大盘残片。从1972年开始,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刘新园和白焜对湖田窑进行了清理和试掘。其中1973年清理出元代灰坑1处,坑中堆积有淘洗瓷土的粗渣,有9件元青花残片。发掘者运用统计方法发现,元代堆积中,青花残器仅占残器总量的0.45℅,“综观南河的南

  、北两岸出土的青花瓷器:绝大多数都为‘苏麻离青’型颜料,据测试,其含锰量极低,含铁量较高,当为波斯料 。南岸青花瓷器以大盘为主,约占青花残器的70℅,其盘的器底较厚,纹饰繁缛华丽,其中有蓝地白花,和伊朗、土耳其的传世品一致……;北岸的青花则以高足杯、小酒杯为多,大盘仅见2件,纹饰简洁、疏朗、草率,和菲律宾出土地完全相同,经初步比较,南北两岸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都属于湖田窑

  元代后期的产品,但南岸的略早于北岸的。”(《文物》1980年第11期刘新园、白焜:《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湖田南岸的遗物大而厚重,纹饰繁缛华丽,与伊朗、土耳其的传世品一致,而北岸的小瓶、小罐、小杯与菲律宾一带出土之物完全相同。落马桥至正地层出土的青花则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各地区各阶层及东南亚一带的普遍需求而制作的商品瓷……而珠山遗址则完全是为蒙元皇帝烧造的宫廷用瓷(李一平:《景德镇元代瓷窑遗址概述》,《元青花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2002-2003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景德镇南河南岸(原602所子弟学校操场)湖田窑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元代龙窑和灰坑各一处。窑床底部残存大量用于装烧的匣具以及煅烧青料的小型煅烧炉。窑内堆积出土了卵白釉筒瓦、白釉瓦当、釉里红凤纹滴水、黑釉高足杯及不少元代青白釉饼足碗,其中出土了元青花瓷片。据报告称这些青花为“伊斯坦布尔型”,推测该窑址可能是元代浮梁磁局的一处窑址。这也是迄今为止湖田窑清理出的第一条元代龙窑,也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烧造元青花的龙窑。灰坑中出土有青白釉、卵白釉、白釉、黑釉、釉里红和青花器。青花料主要以国产料为 主,也有少量进口料产品(徐长青、余江安:《湖田窑考古新收获》,《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2期)。

  珠山遗址在市区中心,为现代建筑所覆盖。 1988年5月,景德镇市区铺设地下电缆,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风景路(眀御厂故址北端、即珠山北麓)马路正中心的一条宽约15米,长约11米,深约15-18米的狭长沟道中,发现一批形制特异的瓷器残片,其品类有卵白瓷,青花、蓝地白花、孔雀绿地青花、蓝地金彩以及孔雀绿地金彩等。经拼对复原,其器型有鼓形平顶盖罐、大盖盒、桶式盖罐等,纹饰有双角五爪龙纹、变形莲瓣、杂宝、十字杵、姜芽海水、凤穿牡丹之类,以双角五爪龙纹为主,约占90℅左右。《光明日报》1990年9月14日第一版《景德镇发现一批元代官窑瓷器》,据《元史》禁止民间使用双角五爪龙纹以及《元典章》中禁止民间使用描金、贴金的法令,可知该类遗物必为元代帝王专用之物,应是元官窑——浮梁磁局的产品。

  在历代瓷窑遗址中,元代窑址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遗址中装烧瓷器的垫饼比宋代大了、薄了,可知其装烧工艺发生了巨大变化。为节省窑炉空间,多装烧瓷器,元代民窑青花盘碗普遍采用重叠垫烧方式,这种重叠垫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上下重叠垫烧的瓷器发生粘连。在分析出土瓷片后黄云鹏曾撰文认为优质的元青花瓷胎应是三元(或多元)配方。在其文章中对景德镇元青花各窑址出土的瓷片作了如下描述:

  ①有正烧和欠烧、过烧之别。②在正烧产品中,胎质有高、中、低之别。

  高质量:洁白、细腻,极少有铁、锰等杂质之斑点,原料淘洗精细,胎断面有空隙。 它多用于制出口 西亚伊斯兰地区的大件盘、碗、 罐、 瓶等和五 爪龙纹官窑瓷。这显然是 “浮梁瓷局” 控制使用的 “御土”。

  中等质量:仅白度比以上差点,其余基本同,多用于生产中、小件产品。如玉壶春、小瓶、罐、薄胎平低折沿小盘、 、执壶、水注、鸟食罐、印盒等

  低质量:胎灰黄、粗而干涩、有较少的大、小黑点,胎断面孔隙较多而大。这种胎泥显然是含铁、锰量较多,有淘洗胎泥中的渣料, 此渣胎会影响釉 和料的发色。所以用此泥成型的粗碗、 高足杯、 小罐、 小炉、小盘碟等,均釉色灰青,是用下等青料绘画,多为简笔青花纹,并呈棕黄灰青色。以上这类粗器,在许多窑址中有出土,属内销民用产品。

  元青花釉是从宋代影青釉的基础上改进的, 它发色青白, 透明度好, 流动性比影青稍差(但比明初官窑青花釉强),有桔皮。属于釉灰加釉果的钙-碱釉,釉中含氧化钙量在8%-10%左右,釉原料配方为:釉灰10%-14%左右,釉果90%-86%左右。 此釉在漏釉、 缩釉露胎处易产生火石红。另外,由于

  釉质好,柴窑烧成等重要原因, 所以它还具有釉面光滑如镜、温润如玉、肥如堆脂、光泽柔和的古瓷釉面的共同特征, 这是赝品不可及的。

  二,从生产工艺认识元青花

  元朝对民间的手工艺人进行垄断,生产限制严格,受元朝政府重视的元青花生产者主要是来自于全国的手艺高超的匠人,也有少部分外域工匠参与的可能性。而现代的制仿者绝大部分是在景德镇的民间工匠。

  1.胎土 :元朝时选择瓷泥采用瑶里高岭瓷土与景德镇南安一带瓷石的二元配方,高岭土的加入保证了元代胎质的洁净纯白。但是对于瓷石的清洗并不十分仔细,胎质中往往含有铁等金属杂质,这些杂质所导致的砂眼、刷痕、铁质斑点等在瓷器断面的瓷胎上清晰可见,在仅仅施以透明青白釉的罐内部,或者是盘上,都可看到细小的黑色颗粒。

  现代仿元青花产地在景德镇,所用瓷土主要为一般的景德镇制瓷泥料,有高仿者也会按照当时的瓷土化学成分进行配制,但是在瓷泥淘洗过滤的过程中却放弃了传统的过筛、晾制等,而选用速度较快的现代机器,所以胎上的瑕斑不够自然。20世纪90年代前后,还曾经使用过福建一带的粗瓷土,但胎质太粗,色泽不尽人意。

  2 胎泥在获取后,由于混合不均匀或干湿不一,产生不均匀的收缩,会导致变形,所以需要陈腐,且陈腐需时较长5年10年都有,不但提高了可塑性,而且烧成后胎质滋润,胎内多有微小洞隙 。元代瓷器烧成温度相对不高,大概是在1250℃左右,所以在瓷片的露胎处,还有器物的底足,往往有润泽、油腻感。

  现代高仿品因为瓷泥的陈腐时间不够或者是瓷器的烧成温度较元代高,往往达不到这种效果。

  3.元代在用瓷泥进行制坯之前,还要炼泥。主要采用的是踩莲花墩,即将瓷泥团置于清理出的一块平地上,由一人赤脚于其上踩,使瓷泥层层展开,形状有若莲花。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完全排出瓷泥里的气泡,加强其韧度。在现在的仿制中,很少采用这一耗时耗力的传统方式。

  4 .元代瓷器的大件罐、盘主要采用的是印坯工艺(模制),即先用瓷土烧制好种模,然后将大致拉坯制好的器型放于模内,用手按压于模范上,即印 坯,再将分段制好的泥坯粘合在一起。因制坯工艺不够成熟,往往留有接痕,特别是在梅瓶的接口处,往往并不是简单的平剖面接合,而是在梅瓶口颈处斜切以扩大结合面,即接口处上部内侧和下部外侧各留1厘米高的“止口”,以接头泥粘合,所以接痕往往是在口壁上约1厘米地方。而在高足 杯的底部,由于湿胎相接,留有泥团。底足的处理上,常在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圈足不甚整齐。大罐 、梅瓶底部多有旋痕,并在中心往往呈有乳钉状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