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王玉圭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在古代玉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因此现在的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而大家通常所指的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盛行于春秋战国。据《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但战国以后圭就在社会上渐渐消失了。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遗憾的是,绝大多数都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现在所见的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
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商代玉圭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5-20厘米。战国时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汉代玉圭已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意安定四方。
清代宫廷之风盛行,玉圭即是其对象之一。除了在雕琢技术上力图逼真地表现出古代玉器的艺术风格和加工特点外,为了乱真,还对大部分作品作了人工染色处理。宫廷“玉作”使用和田玉仿制的古玉圭几乎达到彼此不分的地步,令人叹服。因其绝大多数都以传世精品作母本,在制作上又精益求精,故而代表了玉器史上的水平。
一块古玉圭佩戴了10多年,竟“长”成了两只动物的图案,正面看像一匹奔驰的红色“汗血宝马”,反转看像一头奔跑着的驴。昨天,肇庆市民谢先生向记者展示了这块玉圭。
谢先生说,玉圭近日经来自中山大学陶瓷、古玉器鉴赏收藏家卢弘泽和上海古陶瓷鉴赏家、收藏家邹永生鉴定为商代玉圭,价值不菲,是古代大臣才有资格佩戴的,是权力的象征。而地质矿物专家认为,该图案是古玉内氧化铁长期移动变化偶然形成。
华夏典藏国际拍卖公司近几年对武陵王玉圭市场价格分析估价表:
清乾隆乾隆御题玉圭插屏一------价格:RMB3,850,000----日期:2016-03-24
清乾隆白玉圭--------------价格:RMB4,940,000----日期:2017-04-22
兽面云纹玉圭------------------价格:RMB2,370,000----日期:2016-10-07
青玉圭------------------------价格:RMB3,640,000----日期:2017-09-01
海青玉圭----------------------价格:RMB4,780,000----日期:2017-06-15
青玉圭------------------------价格:RMB5,670,000----日期:2017-02-09
御题诗古玉圭------------------价格:RMB5,180,000----日期:2016-11-28
海青玉圭图立轴设色绢本--------价格:RMB2,760,000----日期:2017-01-05
边景昭海青玉圭图立轴设色绢----价格:RMB4,680,000----日期:2017-04-10
白玉圭一组六件----------------价格:RMB4,690,000----日期:2016-08-07
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新石器时代的"玉圭"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圭。这种长条形,平首带穿的玉器多见于龙山文化,以素面为多,少数在下端饰有阴线弦纹,精美者刻有兽面纹。纹饰系用利石刻成,有明显的刻划痕迹。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5至20厘米。战国时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已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清乾隆御题诗兽面纹玉圭古玩文化艺术品交易拍出504.00万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