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瑙玉玺2010年9月19日,上海古玩古玩心转载了香港大公报一则新闻,题目为《和氏璧新解:超级裸钻价值连城》,该文章介绍了一位博士的研究成果,即和氏璧是一枚大钻石。阜新作家唐伟对此说法并不认同,他认为“钻石说”无法解释许多关于和氏璧的古代文献内容。于是在互联网上引发了一场口水仗。唐伟所写的《和氏璧传国玉玺与阜新玛瑙》被刊发在《中华奇石》2011年第10期上。近日,记者采访了唐伟。唐伟认为,和氏璧应该是一种绿玛瑙,而清朝的传国玉玺则是阜新的绿玛瑙所制。
“古往今来,不少学者试图揭开和氏璧材质千古之谜。”唐伟介绍,1927年,中国近现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章鸿钊先生在其划时代的学术巨著《石雅》中次应用近代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和氏璧,提出其材质可能是月光石、拉长石、绿松石、蛋白石、碧玉、软玉、蓝田玉或者玛瑙。
从战国时期《韩非子·和氏》一文中的记载分析,和氏璧共有四项特征:产于荆楚:和氏璧出自楚国山中,楚国即今天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上海、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符合出产地条件的准和氏璧,只有独山玉、钻石、拉长石、绿松石和玛瑙。玉石难辨:它初的状态酷似石头,需要“理其璞”才能确定其价值,因此和氏璧不会是拉长石及月光石,它们不会生“璞”,并且极为普通,与和氏璧“价值连城”相去甚远。
楚人不识:宫廷玉人先后两次错误裁定和氏璧为石头,据此和氏璧也不可能是绿松石,鄂西北的荆山山脉自古就是绿松石主要产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国人广泛用绿松石作玉器,遍布全国的古文化遗址中都有绿松石随葬品。与绿松石一样,独山玉开采历史也非常之早,1959年1月独山以南约5公里的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了琢玉工具石砣、完整的独玉铲、独玉凿、独玉璜、独玉簮、未加工的玉料及未成形的玉镯、玉璧、玉环等半成品,已经形成以独山为基辐射中原的玉文化中心。荆楚之地的玉人对绿松石和独山玉不可能不认识。
华夏典藏国际拍卖公司近几年对玛瑙玉玺市场价格分析估价表:
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价格:RMB5,540,000----日期:2016-07-16
御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价格:RMB1,140,000----日期:2016-02-11
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价格:RMB3,450,000----日期:2016-03-28
清乾隆乾隆帝御宝纪恩堂--------价格:RMB4,820,000----日期:2016-03-11
御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价格:RMB1,240,000----日期:2016-09-04
清乾隆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价格:RMB4,120,000----日期:2016-09-20
康熙帝碧玉玺------------------价格:RMB5,680,000----日期:2016-09-01
清乾隆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价格:RMB2,530,000----日期:2016-12-18
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价格:RMB5,130,000----日期:2017-01-17
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价格:RMB4,910,000----日期:2017-04-28
前所未有:和氏璧被整理出来时,就是一件楚王都不曾拥有过的宝物。钻石说倒是符合这个特征,但却颠覆和氏璧的玉石类属性,而且荆山中至今没有发现钻石。
玛瑙完全符合历史文献中的四大特征。首先,荆楚之地出产玛瑙: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湖北宜黄高速公路开山凿石时,发现大量优质玛瑙,确定了和氏璧产地蕴藏玛瑙,为“玛瑙说”提供了基本条件。
其次,玛瑙的成因是火山岩浆喷发后散落在地上,再经过地球物质的长期硅化和造山运动的反复演变,才可能成为玛瑙。火山喷发时炽热的熔岩掉在地上,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与周围物质融合,并被裹上厚厚的尘沙,因而冷却后的玛瑙,其表皮必然产生质变,决定了它表面具有与一般岩石几乎相同的外壳,没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凭借肉眼自然无法从外部区别石头和玛瑙。
第三,玛瑙当时属于珍贵而不见于荆楚的奇丽瑰宝,尽管许多身份极高的王侯将相的墓中有许多玛瑙杯、球之类,但对卞和时代的荆楚之地,却是非常陌生,荆楚玛瑙既不像内蒙古戈壁玛瑙经历过风沙的天然磨砺,也不像上海雨花石那样经过河床的搬运和冲刷洗涤,因为埋于深山,所以不会“一目了然”被发现,如果不是近年的开山施工,当地人甚至不知道家乡长满荆条的山峦中蕴藏着许多美丽优质的玛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