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佛菻。当时的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佛菻嵌或佛郎嵌、佛郎机,后简化为佛菻。在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珐琅则是后来出现的名词。珐琅料的基本成份是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的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古代中国人习惯地将陶瓷附着器表的称为釉或陶衣,附在建筑构件上的称作琉璃,而附在金属器表的则称为珐琅。古代珐琅料的原产地是东罗马帝国,即今日之意大利,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珐琅料也随之进入法国生产,此后人们有将珐琅料误解为法国是珐琅料原产地的说法。
中国珐琅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铜胎画珐琅,即今日之景泰蓝。一类是瓷胎画珐琅。明代景泰年间,受西方搪瓷嵌釉工艺的影响,研制出了适合于中国人审美习惯的铜胎珐琅器,并以帝王年号为名称为景泰蓝,这种叫法至今仍在延用。到了清代康熙中期,有着深厚学识修养的康熙皇帝,出于对传统陶瓷的偏爱,下旨研制瓷胎珐琅并获得了成功,从而以瓷胎画珐琅的新工艺在整个清代备受各代所重视。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的用“山高”、“水长”章;画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珐琅彩瓷的绘画是其精华所在。珐琅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绘画却有他独特酌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据记载,从康熙到乾隆画供奉纸画的名画家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王原祁、蒋廷锡、郎世宁(意大利西洋画家)、冷梅、唐岱、高其佩、袁江、董邦达、金廷标、李世倬、沈晖、袁瑛、王敬铭、钱维城等等。这些名画家的画稿被画工精心地描绘于珐琅彩瓷器上,形神兼备,各具不同的风采。
珐琅彩拍卖纪录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杏林 1800-1800万 2357.5 万 2012-12-30
珐琅彩荣华富贵灯 1000-1000万 2300万 2013-10-27
珐琅彩花卉纹玉壶春瓶 1700-1700万 2300万 201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