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佛像艺术的出现,是公元一、二世纪的事情。那是一种受到古希腊文化影响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犍陀罗佛像」文化的产物。
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世时,是反对印度社会婆罗门教的偶像崇拜的。在佛教产生后的六百年间,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释迦牟尼生前的教训,不立偶像崇拜。在印度史上,直到公元一世纪前,并未见有佛的雕塑像和绘画像出现。
明清之前的佛像多为高古佛像,即汉传佛像。而明清佛像多为藏传佛像。在佛像市场上,藏传佛像的收藏远好于汉传佛像,因为海内外藏家十分重视明清宫廷造像。据悉,明代宫廷造像始于永乐年间,这一时期,宫廷还设置了专属的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专门负责铸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到了清朝,宫廷造像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其中,明清金铜佛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艺术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无论是工艺,还是材质,都十分讲究,也最具有观赏性。资料显示,明代时期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时的造像面相饱满、造型优美,艺术水平极高。到了清代,造像则继承了明代的风气,做工精细,是藏传金铜造像的高峰期。
中国佛像拍卖在2006年开始急速升温!2006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凭借1.166亿港元的成交价曾轰动一时。
至2010年,佛像拍卖市场的调整期基本结束。佳士得2010春拍中一件明宣德制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以7010万港元成交,为当年开了好头。
北京翰海2011年春拍上拍了大量佛像,其中有3件佛像成交价逾千万元人民币。北京保利在当年秋拍中推出“观自在中国佛教造像专场”,有63件拍品成交,成交总额高达7388.86万元,其中有两件达千万级别。
2015年春拍伊始,伴随着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再次回暖,中国佛像拍卖开始升温。从拍品成交情况来看,打破了两年来国内佛像市场拍价持续下跌的局面,再次掀起佛像市场的收藏热潮。
有关专家指出,佛教造像艺术是一门集宗教、历史、艺术及工艺的艺术,体现着深厚的宗教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类佛像,在材质上不仅有金铜佛、石雕石刻佛、木佛,还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纸制的夹佛,而其中又以金铜佛、石佛最受后人珍视。
明代宫廷造像始于永乐年间,这一时期,宫廷还设置专属的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专门负责铸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到了清朝,宫廷造像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由于皇帝个人的信仰需要,故而佛像的造像量很多。
据称,明清之前的佛像称为高古佛像,也可称汉传佛像;而明清佛像,也可称为藏传佛像。在佛像市场上,藏传佛像的收藏远好于汉传佛像。而海内外藏家则十分重视明清宫廷造像,于是明清的金铜佛像也逐渐成了收藏市场的主角。
由于明清佛像的工艺精湛、存世量较少,所以长期以来,在佛像收藏市场上,明清佛像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无论是在价格方面,还是受到的追捧程度,都是其他时期的佛像艺术品不能相比的。
目前收藏价值较高的佛像大致有几种:艺术性强的佛像、汉传和藏传各时代代表性的佛像、重要题材佛像、特殊工艺佛像、特殊历史意义的佛像、大体量的佛像。
近年来,尽管佛像价格已经大幅上涨,但与书画、瓷器、玉器相比,佛像艺术品还属于尚未爆炒的收藏品,其价格也还远远没有到位,从投资角度来看,佛像收藏应该还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而佛像收藏升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佛像尤其是金铜佛像制作精美,绚丽的纹饰、优美的造型、慈祥的面容、宝光四射的魅力,在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能“抚慰人的心灵”。因此被人们认为是“抚慰心灵”的艺术作品,这是其他艺术品所不能代替的。
明清佛像背后的文化内涵更令其价值无限放大。历史记载,永乐帝曾多次召见西藏高僧,并邀之弘扬佛法,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鎏金铜像因而大行其道。在明代大型御制鎏金铜像中,“明宣德御制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堪称精绝之作。只见无量寿佛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胸前珠串璎珞飘垂,曼妙无比,宝座铭“大明宣德年施”。这类鎏金铜像与藏传佛教渊源甚深,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源流。据称,宫廷施造的佛教雕像常模拟天子形象,故百姓多视之为君王化身。因此此尊鎏金铜像虽脱胎于藏传佛像,亦兼具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