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国画字画交易平台落款和印章是书画家的身份标签,要鉴定书画的真伪,研究其落款印章也是必修之课。对落款,一是要研究书画家的笔法特色,二是要了解书画家的个人习惯喜好。对印章,一是看印章的形状、刻法、篆文以及用料质地,二是看所用印泥。
事实表明,年代越 远的绢本书画,大多经过多次重裱,每次重梽都要加胶加矾,并用研石加蜡将其背后用力磨光。装裱次数多了,这些绢本书画,表面上有一层亮光,俗称“宝浆亮”。而明中期以后的绢本书画,一般是看不到这层亮光的。而年代久远的纸本书画,装裱次数多了,表面也有一层“镜面光”。故年代久远的书画,都有一种古古香、沁人心牌的光感。另外,鉴定时也决不能专看绢或纸的黑白与破碎残损的程度来断定其年代或真假。如果纸绢破碎残损或成黯淡就认为年代久远,而洁白完整者其年代就一定较近,这就会犯常识性的错误。
有些人以为凡是著录过的作品都是真迹,不加分析地盲目收藏。殊不知,一些著录者由于其鉴赏能力与学识有限,因而误将真迹当做赝品或将赝品当做真迹进行著录的还真不少。尤其是明、清以来,各种著录逐渐增多,有些仍然沿袭旧的格式,只记作者姓名及书画名称,对内容款式只简单地记上几笔,很不具体,有的甚至写错了。也有些人本身收藏作品不多,或根本不是收藏家,却也著书行世,这就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和混乱。 据考,高克恭宋淳枯八年(1248)生,元至大3年(1310)卒,享年63岁。而至正己亥年高克恭己过世49年。就连这种宫廷内府著录的“权威”,有时也会出错,如将董源的、赵伯驹的误认为赝品而列入次等。其实,这两件作品都是难得的真迹。而同时又将伪作米芾的和伪作黄公望的列入。更为可笑的是还有专做伪著录的,如明张泰阶和清杜瑞联的,所著录的书画基本上是一批伪作。
中国古代的官职十分繁复,这是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书画鉴定中掌握的知识。称谓也是这样,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称谓。譬如两宋画院的画家,题款都简单,一般只署“臣”字款,再是姓名,如“臣马远”、“臣夏主”等。而且从北宋到清代,宫廷画家一直保留着这一传统。如清“四王”中的王原祁,凡奉皇帝之命所作的画,都署有“臣”字款。“扬州八怪”中有些曾做过官的书画家,在为官时作的书画一般也署“臣”字款,但去官后就不题“臣”字。题款中的称谓,自明末至清初,具体说就是从天启到康熙四十三年前,盛行称“社兄”、“社长”、“词长”、“社盟”等,因当时讲学结社之风盛行。而康熙四十三年以后,禁止结社,因此这些称谓也就使用了。而称“仁兄大人雅属”等字样,则是嘉庆、道光以来的事。这些都是鉴定掌握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