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古币网拍机构改刻法。选择旧铜钱较厚的的磨去原有文字,改刻另一种稀见品来伪造。用改刻这种作伪手段制作的假钱有很多,大都是珍稀钱币的翻版,汉武帝时的三铢钱存世很少,伪造者一般都是用五铢钱改刻,但三铢比普通五铢轻小,“铢”字写法与五铢钱上的有明显不同。改刻是作伪者的惯用手段。但一般伪品上的文字缺乏生气,如果注意察看,不难识别。
宋以后,钱文书法整体水平开始下降,到金代出现了一次复兴,以泰和阜昌为代表。元代的至正钱中有部分钱文楷书雍容大度,但整体水平不高,呈下降趋势,明清钱文除咸丰钱外,鲜有佳作。咸丰钱是我国古代铸币中钱文书法一次复兴,各的钱文异彩纷呈,或如大家闺秀或如小家碧玉,仔细品来,回味悠长。 图案鉴定主要运用于花钱中,每个时代的花钱图案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在这里就不多谈了。 运用钱币文字(图案)鉴定钱币,不但要熟悉同一时期的文字风格,好具有一定的书法功底或书法的鉴赏能力及格,这点对初学者可能要求有点高,不过大家放心,多看多想多揣摩,时间一长,自可成竹在胸。
传世的钱币,很多没有铅,但泽深沉古朴。有的虽磨的很亮,而铜质与一般新铜的区别,一眼就能看出。入土几百年的古钱,因地下潮气的长期侵蚀,锈蚀程度很深,常常渗入钱体内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这种锈,藏家们称之为“人骨锈”,不但用手抠不掉,就是用金属工具也剔除。布币、刀币及汉唐以前的生坑出土钱,大部分都是这种“人骨锈”。 如果遇到这种钱,拿到手中用指甲或火柴棒轻轻一抠,若锈脱落,露出铜,那就很可能是假钱。很多假钱,由于用酸类和盐类浸泡过,其锈是“粉绿”,锈层薄而鲜艳刺目。有的假钱,用胶水,油漆和涂料作假锈,质感较粗糙,既不细腻,也不均匀,是一种小颗粒或糊状的堆积物。行家们称之为“疙瘩锈”,用指甲使劲抠,也就露出原来的底。
用翻砂法制造的伪币,其特点是光泽度差,比真钱略小,钱体稍薄、钱文模糊、文字呆板,有刀凿痕迹,锈不一致,不如真品自然有神韵。 挖补的伪钱,突出的特点是钱文不统一,形制与真钱有异。拼合法作出的伪钱一般落地时声音破哑。知道了古钱作假的方法及特点,也就能寻找出鉴别真假的力、法。 古钱币的鉴定方法古钱币的鉴定方法包括:观其形、辨其、验其质、闻其声、嗅其味。“观其形”首先是看文字的风格和韵味。各个不同时期的钱币文字有不同的书写风格和韵味。如先秦以前的文字叫“金文”,又叫“大篆”。秦统一六国后用“小篆”,两种篆文不同,前者更古朴拙厚,笔画回合曲折度大。另外,王莽的“货布”用“悬针篆”,北周三品用“玉筋篆”,唐代钱文用隶书,北宋钱为“篆”“隶”“行”“楷”都有的“对子钱”。 另外,战国秦汉时钱币文字主要是记值,如“半两”、“三株”、“幼泉二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等等,到魏晋南北朝时开始产生国号钱、年号钱,如“凉造新泉”、小大夏真兴”、“永光”、“景和”等等;到了宋代,每一皇帝每改元一次均铸一次年号钱,铸量多,并且有一些字体。年号钱的称呼有“通宝”、“元宝”、“重宝”、“新宝”,“永宝”、“真宝”、“珍宝”、“正宝”、“之宝”、“万宝”等十多种名称;到了明清两代,年号钱;律称“通宝”(除咸丰的大钱外),而且钱文一律对读;如发现钱文称呼排列与上述规律不符,即可能为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