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故宫字画网拍服务商不同时代的书画载体是有区别的,同样是纸和绢,但不同朝代的原料和制造工艺也不尽相同。比如,宋朝和元朝的绢在精细度和色度上就是有差别的,如果某幅书画落款的朝代与当时的绢、纸材质不符,我们当然可以怀疑这是赝品。当然,这对收藏者的要求比较高,一般没有多年经验的非专业人员是难以具备这种鉴定水平的。
避讳就具体的方法来看,主要有三类: 指凡碰到要避讳的字,这个字就少写一笔,但这少写少在何处,也有严格规定。碰到唐高祖李渊的“渊”字,就少写“渊"字中间的“米”;唐太宗李世民,则不避“民”字,而缺笔“世”字,写成“丗”。宋代和清代一般都缺笔在字的一笔,如宋代“殷”一撇缺 省。“恒”的一横缺省等。 避讳就是跳过避讳的字不写,或将某尊者的姓名写成“某”字,或作空圈(口)等。 避讳,尤其是避家讳情况就更为复杂,这些在具体鉴定中可逐步加以区别和总结。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的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古代书画中,是书画鉴定中明确且过硬的辅助鉴定资料。它比以上介绍的有关鉴定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因为古人在避讳问题上是不会掉以轻心的,否则就是大不韪,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且避讳在各个朝代都有严格规定,故根据避讳情况可以对书画进行断代,从而作出鉴别。 避讳分为避朝讳与避家讳。 避朝讳相对较易,是避当朝皇帝及先帝的名讳,因为每朝皇帝就那么几个,只要排一排还是较清楚的。避家讳就比较复杂,因为过去都是大家族,一代代下来,忌讳很多。避讳在唐、宋两代较严格。元代一般不避讳,因皇帝都为蒙古语的译音。明代又恢复了避讳,但没有唐宋严格。清代的避讳又以康熙帝严,但明、清两代一般避同音字的讳了。
利用装裱鉴别书画真伪,主要是看其装裱的形式是否与书画的内容所反映出来的年代相符,并要注意新画旧装作伪,以及各种形制的类别与所书所画的内容是否相合等。 著录是指对收藏或见到过的书画作品经过鉴赏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或将之编撰成书。历代书画著录种类很多,有的是专门记录宫廷内府收藏的,如、、等;有的是记录个人收藏的,如卞水誉的、安歧的、庞元济的等;有的是看到作品时随手记录的,如蒋宝龄的等;还有的是根据作品画忆记录的,如李佐贤的等;更有的是为刻意骗人而编写的,如明张泰阶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