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拍卖大龙邮票的价格是多少

时间:2018-05-11 13:20

  “清、民国时期邮票收藏圈小,价格很难像生肖票等老票那样快速攀高,近几年这些邮票回流多了才见些起色。”集邮爱好者田先生在现场告诉记者。

  收藏界有“得易,得龙票难”的说法。邮票在中国走过风风雨雨一百多年,其中诞生了众多精品邮票。其中为珍贵的为中国枚邮票“大龙邮票”。这套邮票因为一条舞动的龙而得名。这张邮票是邮迷们梦寐以求的藏品。据了解,目前存留下来的大龙邮票仅万余枚,拥有全套大龙邮票的只有千余人。

  大龙邮票虽是中国早的邮票,也许因为监印要求严格,流出的变体屈指可数。厚纸光齿1分银直双连中缝漏齿只见新票;厚纸毛齿3分银直双连中缝漏齿只见旧票。据考,后者存世仅有3件。厚纸毛齿5分银横双连中缝漏齿应曾同时产生5对,但集邮者只在施塔遗集拍卖时方知世间尚存此件销有蓝色天津中文邮戳的旧票珍品。

  本公司近几年对大龙邮票市场分析估价:

  1878年大龙薄纸邮票3分----价格:1,760,000----日期:2018-02-09

  ★★1878年大龙薄纸邮票----价格:1,260,000----日期:2017-03-26

  ★★1878年大龙薄纸邮票----价格:1,850,000----日期:2018-03-12

  清大龙薄纸邮票1分银、3分----价格:2,790,000----日期:2017-04-07

  清大龙薄纸邮票1分银、3分----价格:2,720,000----日期:2018-04-19

  大龙邮票价值,大龙邮票全套共有3种面值,币制为关平银,1分银为绿色,3分银为红色,5分银为黄色,刷色有深浅暗亮等差异,采用凸版印刷,有背胶,齿孔12.5度。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先后分三期印制、发行,根据票幅和纸张等特征分为:

  在5月22日进行的凯莱赫公司香港拍卖会上,在英国尘封超过100年的35枚橘黄色5分银大龙邮票以总价625万港元(含15%买家佣金)成交。

  近几年大龙邮票市场行情价格:

  ★★1878年大龙薄纸邮票----价格:2,650,000----日期:2018-02-20

  ★大龙薄纸邮票四方连三全------价格:2,950,000----日期:2017-06-23

  ★★1878年大龙薄纸邮票----价格:2,250,000----日期:2018-02-24

  1883年大龙薄纸邮票3分----价格:2,340,000----日期:2017-11-13

  ★★1878年大龙薄纸邮票----价格:2,390,000----日期:2018-01-26

  大龙邮票好坏分辨,集邮活动始于邮政的开办。众所周知,天津是近代邮政的发祥地,当年李鸿章以及那些洋“客卿”如赫德、德璀琳等人,借助天津为京城门户的天时地利,效仿西方之法,由海关承办,于1878年3月23日发布公告,正式将邮政业务向公众开放,收寄华洋邮件。当年7月,他们又发行了大龙邮票,中国近代邮政自此发端。大龙邮票也成为近代百年看天津的亮点之一。

  大龙邮票在中国邮票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的发行时间与设计者是谁,迄今未知,仅从留下的设计图稿可知,当初曾经绘有3种图样,除龙图外,尚有象图和宝塔图。3种图样都有母模样票,甚为珍罕。象图则还有试版无齿样票(其横双连的1994年香港拍卖成交价为402500港元)和试版有齿样票(25枚大方连的1991年伦敦拍卖成交价为77000英镑)

  集邮界对所见贴有大龙邮票的信封或残片,都作详细的记录,合计不过四五百件。存世早的一件被誉为“华邮古封”,是1878年10月5日上海秘鲁公寄上海福利公司西式封,贴大龙薄纸5分银票横双连和单枚各一(当时国内信函基本邮资的3份),销上海海关总署当日蓝色英文寄发戳,上海海关10月12日红色英文到达戳,左下端盖有寄件单位紫色椭圆形印章。封背销上海工部局书信馆蓝色英文投递戳。此封历经中外大龙邮票专家收藏,至1979年归台湾集邮家黄建斌。他的大龙邮集在1990年伦敦世界邮展中曾荣获金奖,后终因年迈,视力减退,无人继承而将所藏交付拍卖,此封遂为瑞典华邮专家贝克曼夫妇购得。

  本公司纵观近几年来的收藏市场,总体成交数据呈现出连年下滑态势,以至于市场上关于“回调”的探讨不绝于耳。然而,在每年的春秋两大拍卖中,却总能冒出一些“任性”成交的“亿元”拍卖数据,给低迷的市场提振信心。事实上,正是这些大收藏家们的“任性”表现,为助推艺术品市场整体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心支撑和资金源泉。

  要说收藏圈里的“任性”帝,恐怕非刘益谦莫属了。因为他的每一次出手几乎都以天价追逐精品为主,且常常高调,因而广为业界“熟知”。笔者翻阅了其近的几次大手笔拍卖:204年4月,他以2.8亿港元在香港苏富比拍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同年月26日,又以3.48亿港元拍下了被誉为唐卡之王的十五世纪“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以.39亿港元拍下“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弘纹瓶”;而今年在香港苏富比成交的张大千《桃源图》,买家正是刘益谦。

  这一系列出手,在普通人看来或许只能以“有钱任性”来理解了。但深入分析,对于收藏家而言,艺术品收藏本身也是一种投资手段。其中精品资源是十分稀缺的。这就为投资留下了潜在增值空间。这也正是刺激收藏家参与的源动力。因此,面对转瞬即逝的精品资源和投资机遇,大收藏家往往只能通过“任性”举槌报价争抢。因为他们懂得:这一次得不到,在不确定的未来出现时,价格只能更高。收藏投资者作为艺术品的投资人,同时也是艺术品市场价位的推手和受益者。正是因为他们在两者之间不断转换身份,终促成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