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咸丰十年)秋,曾、李师生之间因曾国藩决定移军祁门和弹劾李元度二事发生严重分歧。李鸿章认为祁门地处万山丛中,是兵家所忌的“绝地”,移驻不妥;而李元度追随曾氏,好为“文人大言”,而非将才,曾深知其短却使他领军防守徽州,甫一兵败又严词纠参,李鸿章不愿拟稿并“率一幕人往争”,终至愤而离营。这表明,李此时的战略和用人眼光已在曾之上。后来,经过胡林翼、陈鼐和郭嵩焘等友朋的劝说和曾国藩的再三招请,李鸿章乃于次年六月七日重回湘军大营。
湘军幕僚
上海翊骜艺术品有限公司近几年对李鸿章像铜流金纪念章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1896年李鸿章像“中堂驾----价格:RMB2,790,000----日期:2016-05-02
1896年李鸿章像“中堂驾----价格:RMB3,330,000----日期:2017-02-09
1896年李鸿章驾游汉伯克----价格:RMB3,690,000----日期:2017-01-01
李鸿章驾游汉伯克纪念章--------价格:RMB3,670,000----日期:2016-04-04
李鸿章驾游汉伯克纪念章--------价格:RMB3,150,000----日期:2017-09-20
近几年李鸿章像铜流金纪念章市场成交的价格:
1896年李鸿章驾游汉伯克----价格:RMB2,230,000----日期:2016-04-10
1896年李鸿章像“中堂驾----价格:RMB1,560,000----日期:2017-04-06
1896年李鸿章像“中堂驾----价格:RMB2,350,000----日期:2017-06-16
李鸿章、俾斯麦双头像纪念章----价格:RMB1,630,000----日期:2017-10-05
1896年李鸿章像“中堂驾----价格:RMB2,710,000----日期:2017-07-23
1823年(道光3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上海县东乡磨店乡。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谱名章铜。李鸿章[2]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上海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1840年,中秀才入学。
次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由王茂荫举荐,回乡办团练。李家父子的团练“整齐皆可用”。李鸿章先后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其后安徽巡抚翁同书(同治帝、光绪帝之师翁同龢长兄)对太平天国战争时弃城逃跑,曾国藩起草《参翁同书片》时采用李鸿章之草稿:“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当时翁同书之父翁心存正处高位),并因此更欣赏李鸿章的才华。但李鸿章也因此与翁同龢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日后翁同龢处处刁难北洋水师,乃至甲午一战,一败涂地。
1847年(道光27年)中进士,列二甲第13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1850年(道光30年)翰林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后一支主力。在太平军猛烈攻势下,江南豪绅地主,纷纷逃避到已经形同孤岛的上海。为了免遭灭顶之灾,在沪士绅买办一面筹备“中外会防局”,依赖西方保护上海;另一方面又派出钱鼎铭等为代表,前往安庆请曾国藩派援兵。钱鼎铭先动之以情,每日泣涕哀求,言江南士绅盼曾国藩如久旱之望云霓;继而晓之以利,说上海每月可筹饷六十万两,这对时感缺饷的湘军,不啻是一大诱惑;同时,钱鼎铭还利用其父亲钱宝琛是曾国藩和李文安同年的关系,走李鸿章的门路要说动曾国藩。曾国藩初属意派曾国荃领兵东援,但曾国荃一心要攻下天京,建立首功,而不愿往。随后,曾国藩又函请湘军宿将陈士杰出山,但陈亦以“母老”力辞,曾国藩后转商于李鸿章,李欣然应命,于是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