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顶峰的汝窑天青釉瓷器,
它的来龙去脉,还得从唐代说起。
上回青花瓷中,我们已经提到,
晚唐时期北方发明出最早的高温硬质瓷:
邢窑白瓷。
而当时和邢窑白瓷并称驰名天下的,
是南方越窑的青瓷,
称为“北白南青”
而越窑青瓷中最为精美的,是“秘色瓷”
晚唐大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这么形容秘色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一直以来秘色瓷因为没有流传存世是实物而扑朔迷离
但,1986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掘中,
出土了唐代皇家供奉的秘色瓷原件
于是,神秘的秘色瓷重见天日。
从秘色瓷身上,我们已经能看出后来宋代名瓷身上的一些特点了。
一方面,它的造型简洁挺秀,
与之前盛唐时期的繁复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它以明净纯洁的单色青翠釉色取胜,
不似盛唐时期浓艳色彩和繁复的纹饰。
秘色瓷的优点被后来同样出产自浙将北部的宋龙泉窑继承和发展,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瓷器成为后世难以复制的青瓷极品。
但秘色瓷的釉色,是青绿闪黄,
如陆龟蒙诗中所说“千峰翠色”,是绿色基调的。
到了五代,北方的耀州窑开始烧出了高质量的青瓷,
打破了唐代北白南青的格局。
耀州窑烧出来的,除了常见的传统青瓷,
最重要的就是首先烧出了最早的天青釉和粉青釉。
虽然作为最早的天青釉,耀州窑天青釉的釉色还是偏绿,和后来汝窑纯正的青绿闪蓝的天青色尚有一段距离。但天青色釉的出现,是一个里程碑。
而汝窑天青釉盯上艺术顶峰,是在于它不以繁缛的装饰纹样来美化器物,而是以釉质和釉色取胜。
从釉色看,经过北宋100多年的发展,
天青釉终于在北宋末年发展出汝窑那样青绿闪蓝的纯正青色
在光谱上,天青色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绿色是一种充满静谧感的温和色彩,而蓝色则是带有神秘感的冷色。
天青色既有蓝色之冷,又兼具绿色之暖,是一种冷暖适中、优雅合谐的色调,是最适合视觉审美的一种颜色。
这是汝窑瓷器走上古代瓷器顶峰的重要审美因素。
很明显,相比于五代耀州窑的原始天青釉,
汝窑的瓷器釉色更加接近于天空色。
釉面也更加厚重,
如凝脂一般的厚釉,使瓷器表面的玉质感更为强烈。
这是汝窑的另一个特色。
一般来说此前的瓷器,采用的高温釉是石灰釉,
这种有在高温下流动性强,因此只在瓷器表面烧成薄薄一层
但烧成后玻璃感强,通透性高。
但到宋代,陶瓷工匠发明了石灰碱釉。汝窑瓷器就用的是石灰碱釉。
和石灰釉相反,在烧制时,石灰碱釉的流动性差,因此合适层层堆叠烧成厚釉。
汝窑瓷器的釉层,比起前辈唐秘色瓷,厚了将近一倍。
石灰碱釉烧成后,釉质凝厚产生了乳浊感。有一种“似玉”的质感。
而且汝窑的釉层极均匀规整,甚至在唇口、转弯拐角处,釉层都能保持厚薄一致。更保证了“似玉”的质感。
似玉的质感,这是汝窑走上古代瓷器顶峰的另一个重要审美因素。
加上汝窑瓷器造型大都多姿婀娜,又简洁古朴,线条优美挺秀,
使得汝窑瓷器的器型优雅大方。
这样,汝窑瓷器将形态、色彩、纹理乃至光亮均调合得恰如其分,从而达到了工艺美术表现的高峰。
因为在中国古代审美尺度下,
以汝窑为代表的宋瓷以瓷器自身的形质神韵为根本,体现出优美典雅
而以青花、粉彩等为代表的明清瓷器以绘画装饰为表现主体,体现出华丽繁缛
两者具有两种不同的美感。
但,虽然各具美感,但两者却有着境界高低的不同。
在审美上,古代传统上以道家老庄为主流。
汝窑等宋代名窑瓷器并非不注重人工的雕琢,
但是成器之后却浑然天成、毫无人工雕琢之感,
呈现出一种自然天成的审美特征。
它以静谧优雅而又清净幽玄的天青色,
似玉浑厚的质感和简洁古朴的造型
直接将鉴赏者带进了
道家“返璞归真”、“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哲学境界。
“初发芙蓉”的宋瓷自然比之于“错采镂金”的明清瓷更受推重了。
古瓷之美,至此为最。
而在此之后,元代是中国审美观整体由雅转俗的关键转折时代,
如上期我们所说,元青花在艺术上展现了极高的技艺。
但是以绘画装饰为表现主体,华丽繁复的风格都已经预示着以下明清时代的瓷器风格走向。
虽然明清瓷器技术上更上一层楼,但艺术审美的顶峰,永远留在了宋代的汝窑瓷器上。
久藏文物商店四月份即将迎来春季大型艺术品盛会——南方文交会!现已火热征集当中,名额有限,先到先得!